给缓坡上升的小学生经典诵读加码

时间:2022-08-22 08:01:58

给缓坡上升的小学生经典诵读加码

近年来,经典诵读之风吹遍全国中小学校,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在名师们的影响下,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经典诵读的尝试、研究活动。《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中华古代经典诗文陆续走进学生的课堂;《飞鸟集》《晨读对韵》《绕口令》《儿歌集》这些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也常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应该说,经典诵读的盛行,给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也丰厚了广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笔者在近一两年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因为有些老师对经典诵读的意义理解有偏差,或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使得经典诵读的路程走得不是那么顺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1:内容形式单一,诵读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不少老师在给学生选择背诵内容时,贪图省事方便,只着眼于操作简单方便,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接受能力,或者从一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一首古诗,或者每天一首儿歌,或者每天一句《弟子规》《道德经》,从形式上说,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几遍,背给组长听,然后就算完事。这样的诵读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见“读”就怕的心理。这样的诵读不要也罢。

问题2:简单效仿他人,缺乏诵读热情的长效激励

也有一些老师,内容上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老师搜集整理的内容给自己的学生进行诵读,却没有注重诵读过程中的激励手段。或许刚开始,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新奇有趣或形式的变化多样而让自己的诵读热情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知道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坚持更多要靠外部力量的激发,所以一段时间过后,即使诵读内容很丰富,如果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同伴的关注和肯定,学生的诵读热情也会大打折扣。

问题3:诵读时间不足,严重影响诵读质量

当然还有一些老师在诵读方面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主要表现在老师放不下一本语文书,更放不下两本练习册,整天钻在作业堆里,批改、讲解、订正,于是诵读时间一再得不到保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经典诵读的质量。

面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给缓坡上升的经典诵读增加新的砝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热情,以提高经典诵读的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进行思考总结,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突破:

砝码一:创新整合,丰富诵读内容形式,延长学生诵读“保鲜期”

笔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经典诵读中的最重要两部分内容,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离不开内容,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诵读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那么学生诵读的热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激发。

1.配乐诵读,吟唱乐无穷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说白了就是一部歌词总集,它按照音乐的不同类型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可惜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到如今,许许多多古代流传的曲谱早已失传,只剩下那些优美的文字在纸上沉寂。如何在古典与新曲中架起一座桥梁呢?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小学的江映晖老师就想到了新曲装古诗的妙招。所谓新曲装古诗,就是用当今比较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曲调,然后配上内容与节奏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古诗唱出来。其实古诗新编曲有不少,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这些诗词配上乐曲后,学生唱着唱着就不知不觉把这些经典诗词背出来了,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学生喜唱、乐唱。

2.划分主题,闯关乐无穷

一学期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般要横跨四个多月,我们不妨把整个一学期要诵读的内容划分成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诵读内容用一段时间来进行诵读,并同时策划好闯关活动,如果在规定的时段内把这一主题的诵读内容都能熟读成诵了,那么就能顺利进入到下一关去。

3.周周展示,表演乐无穷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把所积累的经典诗词在同伴面前进行展示,得到同伴的赞扬,也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的良好举措。

所以我把每周五中午的午读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展示的内容形式都可以自选,可以是一个人单独展示,也可以是两人合作,当然还可以是小组齐上阵。我把全班50个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个人,在开学初就安排好展示的顺序,每节课由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展示的时间不规定,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展示,就是有10个展示节目,如果是自己分组进行合作表演的,那么展示节目数量就不一定,总之,要在这个时间段内保证每个人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让诵读展示更具有艺术性,他们有时会配着快板来一段晨读对韵,有时会配着音乐来一段抒情诗朗诵,有两人轮读,也有一小组学生一起上台,进行诵读接力……在一阵阵掌声中,学生的诵读热情在一次又一次展示活动中得到激发。

4.模仿迁移,创作乐无穷

经典诵读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诵诵、读读,但是如果整天诵诵、读读,时间一久,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我们把诵读跟创作结合起来,学生的新鲜感又会再度被唤起。上学期,我在领着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读到梁小斌写的《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在里面甜甜地睡觉。/门口还拴着两只小羊羔,/像我写作业那样认真地吃青草。/星期天白云慢慢地飘,/我不用上学,/所以也不用奔跑。/太阳照耀着牛奶和蛋糕,/我对甜的早点有点腻了。/当我爸爸训我的时候,/我就希望客人快点来到。/爸爸对客人一点也不凶,/永远忘不了他的微笑。/我躲在像蛋糕一样的房间,/想了很多,/我什么时候才能长高……领着学生读过几遍之后,我灵光一闪,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或许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那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地方。何不让学生模仿这首诗,也来幻想一下自己的房间呢?其实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之后,对诗一样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让他们进行模仿,难度不是很高。此作业一布置下去,大多数学生都欣然接受,开始自己的创作。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真是养眼。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自己想象中的房间: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小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门上挂着我漂亮的照片/我在里面甜甜地微笑/粉嫩粉嫩的那是我的小床/米色的书桌像一位绅士/悠闲地靠在墙上……/上面放着精致的小台灯/和那有趣的魔方/哦,对了,/还有我那可爱的小流氓兔/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纵观整首诗,无论是诗的结构还是诗的语言,都是那么老道,那么有味儿,一点儿也不比诗人写得差呢!模仿迁移,将诵读跟创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乃一举两得!

上一篇:创新进取,严谨求实,体现科学发展新需求 下一篇:试析T单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