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理有效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08-22 07:25:45

浅议地理有效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编者:

“有效教学”是本篇的“文眼”;而文中的“误区”分析与“策略”举隅,既切中时弊又简明扼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言”地理,却对现行新课改的诸多学科教学有着较大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诚请一读。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提倡以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本动力,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理论已经逐步深入到中学地理课堂,成为指导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思想。但由于一些地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

一、缺乏策略的问题教学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特征。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而问题教学法因学生参与率高、便于操作的特点,成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

问题教学法要求地理教师设计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句式请全班齐声作答,的确营造了不错的课堂氛围,似乎每个学生都有所参与,但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呢?还有部分老师习惯设置一些知识罗列型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地理课本里找答案,这似乎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但结果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朗读或死板复述课本内容,提问并没有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没能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这能算做学生自主学习么?

有效的提问应包含三大功能: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常常由于缺乏合理设置而造成部分甚至全部功能缺失,成为无效提问。上面提到的两种误区,就是教师只看到了提问的参与和评价功能,而忽视了提问应具备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功能。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单一评价功能或参与功能的提问必不可少,但有效的问题教学法中应以知识建构型的问题为核心,其提问策略包括:

1. 适当控制问题数量

提问诚然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但提问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如果简单的将“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而不加以及时地讲解、总结,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有效的提问应注意适时、适量。

2. 设计高期望的问题

教师提问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过于简单的问题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但不能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获得进步;过于困难的问题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难度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开放性问题可以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提问“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要比简单地问学生“黄赤交角对地球有哪些影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3.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提问时应关注于学生是否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获得正确的答案。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二、缺乏组织的学生活动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文理兼跨的边缘型学科,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地理活动越来越多,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但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总有一部份学生没能参与到活动中;活动时间难以控制,往往会耽误教学进度等。还有少数教师用大量学生活动取代了教学的其他环节,认为教师“不教”才是学生主动学习,而缺乏组织策略的地理活动往往变得“活而无序”、“动而不学”,教学效率很低。

无效或低效的学生活动是很多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地理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存在这样的误区――把学生参与活动等同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将课堂气氛活跃等同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地用“学生中心”取代 “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得活动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有效地理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中学”,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有效活动应具备以下特点:

1.明确的教学目标

地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首先应确定:活动中包含哪些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体现学生的何种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取得多少进步等。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学生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2.有效的课堂管理组织手段

课堂管理组织手段是学生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活动中自始至终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一方面要运用管理组织手段维持必要的课堂秩序,一方面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对学生的活动即时调控,保证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比如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评价、中断、讲解和总结等,可以控制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

3.适当的学习策略指导

地理活动既是学生建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地理学习手段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活动中提供适当的学习技能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监控与调节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选择的多媒体使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已非常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示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地理事物,可以动态地演示复杂的地理演变过程,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在课堂中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与氛围,使学生在地理情境中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多媒体教学直观、动态、便捷、交互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否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很多地理教师上课必用多媒体课件,而传统的板图、板书越来越少。包含大量三维动画、大量图片、大量文字资料的“三大”课件已经成为地理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过犹不及”的多媒体滥用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接收地理信息的有效性。

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盲目加大信息传递的量度和速度可能造成信息过量,难以被学生加以选择和吸收。另外,过多的信息刺激可能造成学生的“感官疲劳”,比如一些教师习惯用ppt代替板书,学生就有可能因为已经接受大量类似的信息,而对老师提出的重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量运用多媒体,用大量的直观形象取代学生深入思考和空间想象的过程,也不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多媒体选择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应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媒体选择不宜“喧宾夺主”

教学媒体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媒体上。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过于华丽繁复的教学媒体可能会转移其注意力,对教学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地理老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将重点放在该媒体是否能准确高效地传达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地理信息,而不是媒体形式是否足够新颖有趣上。

2. 媒体设计宜“化繁就简”

媒体形式的转换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刺激学生多重感官,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但过快过多地转换媒体,可能使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空间,失去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单一媒体具有多重功能的性质,将一堂课中使用的媒体尽量简化合并,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

另外,教学媒体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老师易教、学生易学,易于改进调整。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应避免过于繁琐的的功能与界面,以简洁大方、便于使用为原则。

总之,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惟一标准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选用何种教学手段,其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明确的目标,遵循 “激发兴趣和动机―维持注意力―提供挑战与思考的机会―学习策略指导―评价、反馈与强化”的基本策略,才能减少地理课堂中低效、无序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5 p10

[2] 程海东、张士兰,三种有效教学策略评价,安徽教育,2003.5 p26

[3] 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地理教育,2006.4 p4

[4] 魏东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地理课教学效益,教育科学论坛,2007.2 p51

[5] 袁书琪,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4 p11

(李雅婕、唐敏,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下一篇:宽容,让生命的火花随处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