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藤摸瓜 顺理成章

时间:2022-08-22 07:10:11

摘要:运用恰当的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哲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设问针对;顺藤摸瓜;顺理成章

新课程《生活与哲学》教材尽管为了适应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做了一些调整,但是诸如量变质变和矛盾的概念等仍然是思维的高度抽象概括,往往“一个不解,满篇疑问”以至最后形成哲学学习的死结。因此老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生活中最鲜活的事例穿插到哲学问题的教学中,顺藤摸瓜,顺理成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概念就成为哲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一、设问针对,立竿见影

课堂设问是教学中的一门高级艺术。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把学习者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进你的问题中去。反之如果为问而问,则会导致牵强附会。我在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你了解辛亥革命吗?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老师不置可否,教学意图不突出。但如果用乔布斯的名言为背景来研究前进性和曲折性可能效果更好。比如他说过:我是我所知唯一一个在一年中失去2.5亿美元的人……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犯错误不等于错误。成功的人都是犯了错误之后,做出改正,然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从不犯错意味着从来没有真正活过。设问可以很简单:按照你目前的理解来分析为什么乔布斯认为“一个在一年中失去2.5亿美元的人……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这样的设问自然吸引学生的兴趣,各抒己见;在整堂课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完整地来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分析同样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所以失去不等于倒下。这不仅起到了学科知识教学的作用,而且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指引;告诉他们,不怕苦难,关键是要寻找方法克服困难。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有些不必要的设问完全可以省去或者换个角度设问,不要造成课堂热闹的假象。新课程提倡的是大疑大动,小疑小动,不疑不动。比如用辛亥革命开头是很好的体现了政治课堂的时效性,但是,用辛亥革命的目的不够明确,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背景来讲,老师只要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个交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好,讲得过多反而让人误以为走进了历史课堂。

二、顺藤摸瓜,事半功倍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教师讲的再多、再好,如果学生不会消化、吸收,很可能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留下。比如讲完量质变之后势必老师会提出一个问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这个观点对不对?有同学回答说:对的。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老师不要直接进行判断,可以顺着往下引导,因为实际上这是两个方向的意思: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量变在前,而质变在后。因此所有的质变当然都是量变发展而来,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如果说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这句话是对的;而量变如果中止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引起质变。因此要强调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质变。以掉头发为例是否会成光头是不一定的。可是光头一定是从每天大量的掉头发导致的,当然也可能是到理发店去通过量变达到了质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以得之。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巧妙的点拨,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之朝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频率作功,这样就能顺藤摸瓜,事半功倍。

三、授业解惑,顺理成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聪慧的学生面对从未接触的哲学生活中的相关概念也有不清楚的时候,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固不可取,可如果教师在该讲的地方不作讲解,该深入的地方不深入,那学生所学知识也不会精深到哪里。在讲量变和质变时,有老师先展示了量变质变的含义,在量变的含义中出现了一个“场所的变更”,于是老师让大家思考怎么理解量变还包括场所的变更。学生的回答茫然无绪,五花八门。关于场所变更的问题,学生是很难直接能够通过揣测来靠近答案的,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大胆的讲解,告知内涵,即主要是指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大家从化学比如石墨和金刚石,以及英语单词上帝god和狗dog上来得出结论,说明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是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的一种情况。在讲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时,首先讲到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老师可以用教材的小字部分引用史伯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永久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这样说学生似懂非懂,这时老师可以继续引导:老师来上课前在办公室讨论矛盾的很多问题,到底怎么讲可以让你们更容易听懂,如果我提了一个观点大家都说是,那么我的观点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可如果我说一个观点其他老师有不同的想法,大家就可以在讨论中不断有新点子出现。所以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发挥老师授业解惑的作用,该讲的、该说的教师责无旁贷,不仅应占据主导地位去讲,有些地方还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才能让一节课行云流水,顺理成章,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也有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上所述,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程主张的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侧重于教师是否将“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只有越是充分发挥在哲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越有可靠保证,真正让学生将哲学学懂学透,并把哲学思想用于指导自己的人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上一篇:应用型大学教师必备素质分析 下一篇:基于实验教学启发的水力学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