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浇灌之功

时间:2022-08-22 06:06:58

培育\浇灌之功

摘 要: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互相联系、促进、渗透的。为使两者达到融汇相长的目标,走读写结合的路,本文作者尝试了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几种做法,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课内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机联系

一、课内阅读中激起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都是广泛阅读的作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篇目,包括各种文体,这些经典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厚积思维观点和表达能力,方能在作文中薄发。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思想和情感,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积累思维比积累写作更重要”。在阅读中学会思考,丰富思想和情感,是写作时必要的“思想”准备。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言之无物,无病,感情偏颇,观点片面……实质是思想的贫乏和情感的单薄。思想境界的崇高,是长期的阅读中思想和情感涵蕴的结果。

如何丰富思想和情感呢?

1.诵读涵泳。

通览语文教材,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爱国的情怀和辩证的思想:有有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典阅读中这些光辉的思想,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中,化为内在的气质。做人谈吐时,胸有正气,抒之以文时,才能思想辉煌。就作文指导来说,丰富学生的思想、观点,提升精神,才是提升境界的根本。

传统语文教育以“读”为主,清代龙启瑞的一份古代儿童课程可以为证:每天早起温习读书、背诵;上生书时,老师讲解毕,“命学生复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午后,写字、温书、背;晚上练习作对,灯下读古诗,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由此,我们看出,传统阅读写作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以读促写。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涵咏把读与思融汇,以达到审美境界。诵读,使学生在直接触摸语言中自悟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反复品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诸如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体会表达的精妙,激发内心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点拨感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

点拨学生思考思想问题,在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透过广阔的历史视野,思考人类普遍的命运走向和价值追求,寻找做人以至作文的真谛。例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教学中,讨论问题导引:孟子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至今仍有继续借鉴的价值追求,意义何在?在《沁园春・长沙》一诗的教学中,导引学生想象体悟,年轻的“独立寒秋”,望“湘江北去”时,不是虑己而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大堰河,我的保姆》篇末这样几句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在教学中,提示学生讨论品味:这几句诗可否删除,是否关系到作者的情怀更上一层楼,立意是否有山外有山的奥妙。在《苏武传》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追问、反思细节:苏武九死一生,牧羊十九年,为什么“卧起”杖节?重在点拨理解苏武的情操:苏武的人格魅力不仅仅在于他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杖节,不辱和平使命,牢记两国安危,心系天下众生。

教师通过上述经典课文教学,可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感体验。从思考自我,走向关注大我、关注民族、心系天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情操,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才能不朽;为人民谋幸福的文章,才能流芳。只有思想深刻,做人才能顶天立地,作文才能熠熠生辉。

(二)积累写法,语不惊人死不休。

心理学把“迁移”看作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可以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养成,为拥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作文表达涵养而日积月累。

1.学习写法。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良性迁移。譬如,阅读中的解题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的对应;阅读中的归纳、概括中心与作文中的立意、确定和表现中心的对应;分段、概括段意或立小标题与编写作文提纲的对应;区分课文主次与作文中怎样安排详略的对应;阅读中的捕捉中心段(重点段)与作文中怎样突出中心的对应;品评课文中如何谴词造句与自改作文的对应;学习课文作者如何观察事物与作文前学习观察的对应,等等。

2.模仿练笔。

(1)片段作文。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显著的写作特色,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在“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环境描写片断写作。在片段作文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府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祝福》中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苏武传》中对地窖,对荒无人烟的北海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然后,要求学生写成400字左右的片断,并要求明确作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仿写。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语文课本选编了常见的各种文体,而且每一个单元基本上是按照文体来编排的,这为进行仿写训练提供了方便。例如,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是新诗,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等,在讲透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以课文为范文,写一首新诗,作文题目可以是《沁园春・校园》、《再别母校》等,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模仿课文的手法。结果,学生对这次作文很感兴趣,写出了比较像样的新诗。把同学的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达到读写结合的预期。又如,人物传记单元教学时,布置写作《自传》或《××传》,使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熟悉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掌握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写作知识。这样,学了理论马上有实践的机会,同学们会感到有文可依。

(3)课文与习作的对照分析。例如,学习《过秦论》、《劝学》、《师说》等课文,注意学习怎样提出中心论点:《过秦论》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劝学》和《师说》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学习课文《劝学》、《师说》时学习,用几个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学习《劝学》、《拿来主义》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教学中注意将课文的长处与学生习作的短处对照分析,取长补短。

写作能力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渗透是一条重要渠道。

二、课外阅读中开辟源头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使课外阅读和写作相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阅读名著、报刊、杂志,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写读书笔记,练缩写。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课外阅读是延伸的课堂,引导学生制定好读书计划,上好课外之课。

1.阅读名著,写读书笔记。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的规定,结合名著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后写读书笔记。比如,布置《三国演义》、《红楼梦》的课外阅读时,分章回按要求写500字的读书笔记。同时还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和机制,适时表扬和鼓励认真积极大量阅读的学生,朗读他们的读书笔记,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每年寒暑假,均有一道作业:读一本喜爱的名著,写三篇各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报刊杂志,训练缩写。

要求学生阅读隽永精美的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先读喜爱的文章,再将文章缩写成200字之内的素材,要求保留主人公、主要情节、经典语言片断,最后标明文章的出处。实践证明,这些素材在平时和考试的作文中大有用处。

以上活动作为练笔和酝酿思想、情感的手段,可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广积作文素材。

(二)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写时文短评、写周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观察生活,写周记。

生活为作文带来了源头活水。教师应在学生读好“有形”之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观察世态百相,读懂人生、社会、生活这几部“无形”的大书。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激发灵感,学会捕捉,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分门别类的积累下来,比如,广告词、优秀作文、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有意思的话、一些感触和感受等,写进周记。

2.关注热点,写时文短评。

针对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天下安危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及时写作时文短评,以期与热点同脉动,砥砺思想觉悟。这不仅可以为作文积累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而且可以使学生能更直接地阅读社会,阅读人生,有更开放的视野,培养创新的意识。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围绕课外阅读,我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活动。如举办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会,鼓励学生参加手抄报比赛、现场征文比赛,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写作积极性。卢怡岚同学自告奋勇参加征文大赛,林沛同学获得2010年3月思明区现场征文大赛二等奖,等等。

总之,教师从整体的原理出发,把阅读和写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采取以读导写,先读后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办法,可较好地发挥整体优化、融汇相长的作用。苏轼在《琴诗》中道出了“琴声”与“指头”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期望的就是让阅读的手指在生命的琴弦上弹奏出作文的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2]叶圣陶作品精选.

[3]张继红.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

[4]纪曾持.“深度阅读”专题讲座.

上一篇:韩国社会重视祭祀文化的原因考察 下一篇:简析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