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留白”

时间:2022-08-22 05:43:44

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留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大胆的讨论交流,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那么,如何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留白”呢?

一、画龙点睛的思考留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应该倡导语文教师在课堂要有强烈的“留白”意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开展学习,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保证优、中、后三类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同时,使之都能有时间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均衡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差异,使班级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提高。 例如,教学《蜜蜂引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要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道理。在理解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经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这样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二、恰到好处的提问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在课堂提问中应适当“留白”,虚实结合,明暗有致,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感知到的不完美的知识。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有一位学生质疑问难:“这位西门豹大人权力大着呢!为什么不直接命人将那巫婆、官绅捉了去,丢进河里,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呢?”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有的放矢的阅读留白

语文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倡导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冷场,让学生绽放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当学生读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一句时,立刻有位学生提问:“老师,‘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的意思,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的,而安静是个盲童,她怎能‘张望’呢?这个词是否用错了?”可见他们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文中会给他们答案的。

四、回味无穷的感悟留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根据语文“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反思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的片尾曲结束本课的教学:“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一边擦黑板,最后只留下“尊重”两个字。学生通过多次与文本的交融与碰撞,对比内化:“老师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是对同学们的尊重;同学们认真读书、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是对老师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整合升华,达到了从文本中吸取文化知识“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了教学的“阴晴圆缺”,如果教师能多给学生“留白”,学生就会多一些自己探讨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体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县沃角小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高效教学 下一篇:摆脱传统桎梏,创设生活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