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学案”引导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7-02 07:23:16

利用“导学案”引导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一、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何种方式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的好坏将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前提。我们务必在预习的环节上做好文章,做足文章,努力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利用快乐的巨大情绪力量,促进其学习的愿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兴趣时,一切将会迎刃而解。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基于这个目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展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四化”教学思想,即文本(教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知识系统化。

二、课前预习的课程理念

预习不等同于复习,要引导学生回忆和温习新课中出现的旧知,要使学生明白,探究新知并不是一件多么深奥和繁杂的事,它就是在我们温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感情态度能接受的前提下向前一步一步地行走。

数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教本(文本)是对这些经验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认知规律的全部,况且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知识形成的描述、认识过程的推理、规律本质的阐述也必然会不同。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些,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自觉地立足文本、突破文本,以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案例替换文本案例,即文本生活化。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以教本为蓝本,以知识生成的情境为载体,以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为基础,通过猜想、假设、反问、疑问、自问自答、考问等具体思维活动,把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即内容问题化。

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加以呈现,必然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教师要适时地发现和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和求知的眼神,引导和指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小实验、思考、互相交流、比一比、练一练、想一想等各种具体活动方式去探究和解决提出的问题,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许多问题,探究活动成功的快乐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情绪力量,学习的愿望、预习的兴趣将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即过程活动化。

新知的生成是旧知的发展和延续,新知识的生成和认知的过程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知识的生成和认知的规律就会自然形成知识的体系。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预习和安排预习任务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规律,通过认知的规律把学习的新知、学过的旧知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编织知识的网络,培养学生在编织知识网络体系的活动中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促使学生从知识到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三、有效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布置预习的任务,使学生们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预习。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要事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为此要求教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的研读,努力做到布置的任务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足够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布置任务时,可采用表格或提问的形式。注意难易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要求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注预习。让学生在看书时在书上做简单的笔注,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在书上的空白处进行笔注,也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在导学案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词句等,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在上课时进行质疑。

(3)复习预习。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和发展。预习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并找出疑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4)练习预习。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做练习。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5)操作预习。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课前预习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情,吃透学生,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预习设计要切实诱发学生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评价策略 下一篇:探讨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