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志正教授的湿病学理论谈脂溢性脱发

时间:2022-08-22 05:42:56

从路志正教授的湿病学理论谈脂溢性脱发

摘要: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是我们导师王九一教授的授业恩师。他临证70载,在学术上首开湿病论治先河,同时也是一位脾胃病的大家。很多五脏六腑的疑难杂症,路老从湿论治,从脾胃论治都迎刃而解,效如桴鼓。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路老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作为调理脾胃甚至一切疾病的准则。

关键词:湿病学理;脂溢性;脱发

下面我们管窥蠡测,联系脂溢性脱发这一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谈谈对路老湿病学及这十八字诀的理解。

1北方多内湿,湿证贯百病

就季节气候而言,湿为六气之一,是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就地理位置而言,南方山峦偏多、气候温润。自然界这个大的气机相对不畅,加之人们或受雾露雨淋,或久居卑湿之地,江河之上,或水中作业。湿气过重转为邪气,顾多湿从外受。北方多风,自然界气机条畅,湿气多随风而散,故有人认为北方多燥。然在当今盛世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思想压力较大,思虑偏多,久坐劳心,耗气伤阳。加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食肥甘煎炸,损伤脾胃气机,变精华为痰、饮、湿、浊、瘀,故湿从内生。湿邪可夹杂其他邪气致病,如风湿、寒湿、湿热、湿毒、湿温等。脂溢性脱发中有一个最常见的类型湿性脂脱便是湿热蕴结,湿随热邪上达巅顶,郁结于头皮,阻滞气机,形成湿浊。郁久则发不得气血濡养故而脱落。可见由湿而产生浊、痰、饮等其他病邪,而湿邪是其根本原因。湿邪致病在中医临床上常见的有中风、胸痹、支饮、痰饮、水肿、妇人带下及西医指的多种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等。至于中风、胸痹为何也归于湿邪所致,老师王九一教授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修班上有篇《百病不离湿,湿证贯百病》论文中有专述,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恩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的有关湿病论。

2持中央,运四旁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液。脾与胃受纳转输、协调升降、温煦濡润,协调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居中焦。"脾具有运化之职,能消化饮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如同土地承载万物,充养万物,故将其称为"后天之本"《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中央为东、西、南、北四方变化的必经之处,脾位中焦,主升清,其与胃的降浊相互配合,构成五脏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则肝升肺降、心肾相交。脂溢性脱发作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病、顽固病,一个重要的病因就是脾失健运。脾虚无力运化水湿,湿浊蕴结头皮便可出现头皮有脂性分泌物,头发稀疏脱落,发质油腻,伴多汗、口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 脉濡或弦数等症状。治疗当以清热健脾祛湿为大法。我的导师王九一教授常以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以苦参、地肤子、野、白鲜皮清利湿热,以蔓荆子清利头目,疏散风热引诸药上行。

3怡情志,调升降

七情是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一般不会致病,但七情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对于气机影响之大。路老高屋建瓴告诫我们调升降气机应怡情志。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路老认为生命活动在于一个"动"字,动而不止则变化生,则生命不息。调升降最重动中求衡。同时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应与调理少阳、三焦气机结合。少阳、三焦的功能在于和解表里,疏通上下,一横一纵舒展气机。少阳主升,脾亦主升,但脾升有赖于少阳之助。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便是引动少阳升发之气,以助脾升清。在治疗脂溢性脱发上,我的导师王九一教授继承了路老的学术思想,多在健脾祛湿药物中加入疏肝宣肺之药如杏仁、薄荷、蝉衣、芥穗、桔梗、枳壳来调理气机。

湿性重浊、粘滞,易阻滞气机。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以及皮毛,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常出现胸脘满闷、小便滞涩、大便不爽等症状,如头皮气机不畅,则出现头皮油脂偏多,瘙痒,气滞血瘀,血不荣于发则头发稀疏脱落。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恶湿。故湿邪无论外感、内生,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湿浊滞于头皮,则发质油腻。在治疗上路老提醒我们调脾胃要善于调理气机升降。路老学术继承人路京华教授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修班上讲学时指出"路老善调脾胃,善治湿,而治湿莫先于调气,气行则湿动,气滞则湿阻。祛湿不在渗利、而在气化,气行则化,气机运转则滞者消而新者生。是以化湿于舒展气机之中、调气于升降之内。"

4顾润燥,纳化常

"顾润燥、纳化常"多数前辈医家都从脾胃病的治疗上论述。而我认为路老所站的学术高度远非如此。"顾润燥"在于一个"阴"字,路老教导我们在治病用药的过程中要学会顾护阴液、、阴血。润燥只是阴液、、阴血的外候,通过其表象调整药物的寒凉、燥润。伤寒有"急下存阴"之说;温病有"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之说;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虽在阴阳含义上有所差异,但都提示顾润燥,护阴液的重要性。

"纳化常"多理解为脾胃的吸收、腐熟、转输功能。其实可广泛理解为人体对外界一切的吸收采纳和适应的过程。比如肾的纳气,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以及人体对七情之伤的调节,等等。当受纳过度或不良,则无从生化,只能靠药物调节。因此,临证要时时谨记纳化常态。

脂溢性脱发常分为两大类型:湿性脂溢性脱发和干性脂溢性脱发。湿性脂溢性脱发多为湿热蕴结阻滞气机,为脾失疏泄,润泽太过所致。干性脂溢性脱发为阴血不足,血虚生燥所致。表现为头发干枯或焦黄,头屑较多,头皮瘙痒,舌淡、苔薄、脉细。在治疗上,王九一教授秉承师诲,兼顾润燥。湿性脂脱常以龙胆泻肝汤、萆渗湿汤等方随证加减配伍,使其燥湿而不伤阴。干性脂脱则以消风散、四物汤、神应养真丹等方随证加减,以凉血润燥,养阴护发。

路志正教授为一代国医宗师,他常常告诫弟子及吾等孙辈,"大道无形,大医无方"学习中医要学会融会贯通,书上的理论只是入门的行径,鲜活的临床才是吾辈用武之地。古往今来,环境在变,人体体质在变,病证在变,要学会圆机活法,随证变通,"读书师古非泥古,因证施方不执方"。

上一篇: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探讨小儿肺部疾病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