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2 02:42:29

对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指出了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迅猛,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并在促农增收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茶叶发展环境和市场供求矛盾,就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茶叶产业和谐发展、阔步前进。

关键词: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07-02

1 发展现状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支柱产业格局业已形成。近年来,在咸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咸丰县茶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1.06万亩,实现产值3.6亿元。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0余家,其中省州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逐步凸显。2007年以来,咸丰县无性系良种茶比重逐步增加,名优茶比重大幅提高,低档茶持续下降。同时,特种茶类开发成效明显,乌龙茶、白茶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并成为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馨源、新龙公司生产的高档红茶也初显成效,2012年馨源公司实现乌龙茶、高档红茶出口创汇480万美元。乌龙茶、白茶、高档红茶的迅速发展,适应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与周边茶叶产区形成错位竞争优势,极大拓展了咸丰县茶叶发展空间。

(3)名优茶加工技术得以普及,品牌打造开始起步。咸丰县通过大力引进无性系良种茶,不断更新加工设备,推广普及名优茶加工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水平迅速提高,对提升该县茶叶生产档次、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茶叶品牌建设强力推进,25个产品相继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仁仁硒、恩施馨源生产的乌龙茶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麻柳溪等茶叶基地还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考核验收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多家企业的茶叶产品在农博会、绿色食品博览会、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荣获“畅销产品奖”、“金奖”和一等奖。

2 存在的问题

(1)加工滞后,基地与企业不配套。咸丰县除馨源、晓春、仁仁硒等几家企业初具规模外,多数厂家设备陈旧简陋,技术人员素质不高,茶叶品质不稳定,难以达到现行QS认证的要求,产业带动能力有限。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不配套问题较为突出,老茶区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严重,新茶区有茶园无加工企业。

(2)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千家万户种茶,小规模作坊式加工,无品牌蛇皮袋卖茶”仍是咸丰县部分茶叶产区的真实写照。同时,咸丰县还未建立茶叶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吸纳的茶农不多,与企业在利益上联系不紧密,仅处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起步阶段,未能起到产供销载体的作用。在品牌建设上,加工企业各自为阵,自打品牌,互不买账,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市场认同度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3)基地建设质量不高,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咸丰县多数茶叶生产企业忽视原料基地建设,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增加投入,品种混杂、老化现象突出,部分地区茶园管理粗放,使用违禁农药、超量使用农药现象屡禁不止;在加工环节上只重视茶叶外形而忽视产品质量卫生,特别是小作坊,因设施简陋,环境条件差,卫生指标常不达标,严重影响咸丰县茶叶产品声誉。

(4)融资难度大,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咸丰县多数茶叶加工厂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且融资渠道狭窄,发展举步维艰。即使是部分龙头企业,也时常陷入技改资金、流动资金不足的窘境。因投入不足,企业规模难以壮大,现代化加工生产线无法上马,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5)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咸丰县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县”,但鲜为人知,同时缺乏对咸丰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品牌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多数企业营销网络不健全,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鲜有企业采用,因而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所主导,属于地道的初加工。

3 对策与建议

当前国内茶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咸丰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突出,茶叶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绿色富硒的内在品质决定了该县茶叶产业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多样的茶类结构,独特的生态条件,优良的内在品质,共同构成了咸丰茶叶完整的产业特质,完全应该也有条件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茶叶公共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安全水平,变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为竞争优势。

(1)搞好4个对接,加速板块基地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当前,咸丰县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商品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茶叶板块基地建设,力争5年内每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1万亩以上,建设茶叶生产大县,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当前咸丰县要搞好4个对接,提升茶叶基地建设质量:一是与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接,奋力打造具有咸丰特色的乌龙茶、白茶基地,进一步巩固与周边茶叶产区的错位竞争优势;二是与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对接,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农业投入品供应、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入手,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全力打造国家级有机茶叶示范基地,提高咸丰县茶叶市场影响力;三是与龙头企业对接,围绕基地扶龙头,围绕龙头建板块,为企业提供稳定、绿色、优质的原料;四是与项目对接,把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速茶叶板块基地建设。

(2)整合资源,打造“咸丰帝茶”公共品牌。创新茶叶发展理念,突破当前各加工企业自打品牌、各自为阵的现状,树立“大品牌、大茶区”意识,坚持整合品牌、严检品牌、认证品牌、推介品牌、保护品牌等措施,将“咸丰帝茶”打造成为咸丰茶叶的公共品牌。在组建茶叶行业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自律、服务、协调等功能,实现资源重组、技术共享、品牌共同开发,从根本上提高咸丰县茶叶品牌打造及产业化经营水平。对品牌要实行统一宣传推介、统一质量检验、统一包装设计,并实行市场准入,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以该品牌进入市场的资格。启动申报QS认证、“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出口名牌”等工作。建设品牌网站,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鼓励、扶持茶叶企业、茶商外出开设茶叶销售窗口及专柜,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拓展销售空间。

(3)培植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支持茶叶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租赁、转让等形式,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培植壮大龙头,打造茶叶产业的“航空母舰”;二是加大对馨源、晓春等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促进企业提档升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丰富的资源招客商,以优越的环境留客商,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和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茶叶产业,形成茶叶企业集群;四是鼓励、支持外地茶商与本县企业开展产销合作,将外地的市场优势与咸丰县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对龙头企业建立核心示范基地的,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及优秀人才的要给予重点扶持,并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的银行贷款贴息,缓解资金压力,“轻装前行”。

(4)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市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办好一年一度的茶叶评比活动,并适当加大奖励额度,稳步提升咸丰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仓储配送中心,积极采用进超入市、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市场半径。县茶业协会要发挥好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沟通和协调,克服无序竞争、互相杀价、互挖墙角的弊端,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地的茶叶展销会、博览会。鼓励、扶持企业扩大茶叶出口,让更多的咸丰名优茶走出国门,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茶叶出口量占全县总产量的50%以上。加快茶叶专业市场建设,并配套茶业信息网络、茶文化旅游、茶艺表演、茶科研功能,进一步提升该县茶叶产业的影响力。

(5)全力控制农残,推进有机茶生产。农残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稳步推进茶叶有机食品及产地有机认证,不断解决农作物间套种问题,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全力推进有机茶叶基地建设,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制定乌龙茶、白茶等名优茶生产加工统一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并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生产基地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农残超标问题。对那些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低劣、环境卫生不达标的企业,对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基地,坚决予以取缔。

(6)推进茶文化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茶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在旅游景区修建茶文化旅游设施,推出品茗活动,开展茶艺表演,以提高知名度;二是创新营销模式,开发适合旅游销售的茶叶、茶具,促进茶产品营销、提升旅游内涵;三是利用本地茶饮茶俗,将茶区改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四是制作播放咸丰茶叶专题片,弘扬茶文化,营造人人爱茶、饮茶、推茶的良好氛围。

(7)完善配套政策,强化产业服务。一是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项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茶叶产业化领导机构。二是制定和落实好茶叶产业化促进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建设。三是坚持科技兴茶,加大茶叶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四是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推进银企对接,落实民族企业优惠贴息政策,切实解决茶叶加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中军.宁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汉中科技,2011(5):16~17.

[2] 罗诗敏.上犹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农业,2011(6):15~16.

[3] 肖秀丹,彭伏林,严团章,等.宜昌市夷陵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12(4):28~30.

上一篇:森林防火问题与措施简析 下一篇: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