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锯木板的故事”的暗示

时间:2022-08-22 02:26:41

“猴子锯木板的故事”的暗示

对于广大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专门的教育研究训练,教育研究仿佛一只烫手的山芋,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作为初涉教育研究的人,不会做研究不要紧,可以从模仿开始――今天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可自己从来没做过,不会做,怎么办?不要紧,找一些其他人做得比较成功的课题研究来模仿。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再模仿,就会渐渐悟出其中的研究之道。不会写论文不要紧,也可以从模仿开始――今天要解决自己的职称问题,可自己从来就没有写过文章,不会写,怎么办?不要紧,找几篇其他人发表了的写得比较好的论文来模仿,看看人家是怎么列提纲的,是怎么突出创新点的,又是如何取舍材料的等等。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再模仿,就会渐渐悟出其中的写作之道。其实这个道理做老师的都懂,甚至也经常让学生去实践,可为什么轮到自己做研究、写论文时就忘记了呢?

必须指出的是:模仿是把双刃剑,模仿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模仿得不好则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沦为违背研究基本道德的抄袭者。那么,初涉教育研究的人究竟需要模仿什么?需要怎样模仿? 此类问题也许可以从“猴子锯木板的故事”中得到有价值的暗示。

一个伐木工人想做一个小木屋,就到森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锯开一段以后,又把楔子,再将楔子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大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锯木板如此简单。

这人干累了,躺下打起了盹。猴子从大树上爬下来骑到那根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不仅锯的动作很像那么一回事,而且锯的效果也很不错。当他锯开一段树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人拔楔子与打楔子的动作,于是也不明就里地模仿起来。可是,当猴子刚一拔出楔子,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把人给闹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唉!猴子忘了它是长着尾巴的。

对于初涉教育研究的人而言,自己就是那只猴子,模仿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否则猴子的惨剧就有可能在你的身上发生。如何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如何避免这样的惨剧在自己身上发生?关键在于在今后教育研究实践中,不仅要模仿其然,而且要理解其背后的所以然,更要从模仿当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究其本质而言,教育研究中的模仿实际上是“日本式”的模仿,是带有二次创新色彩的模仿。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许多企业的发展都走一条模仿欧美企业之路。每当欧美相关企业有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来以后。赶紧对其产品进行彻底解剖,以发现其中的创新之处及其不足,从而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由于省却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因而价廉;又由于克服欧美产品中的不足,因而物美。由于在模仿中有创新,因此能占领广大的市场。虽然我国许多企业也模仿欧美产品,但我们在模仿中创新性不足,所以如今电视、DVD等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中,这就像猴子的尾巴,一不小心就被树夹住。可见,模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关键:不能做到原创,至少要做到二次创新。

尽管我们主张教育研究越原创越好,但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研究时不必刻意追求原创,不妨来一个“二次创新”,而且“二次创新”与原创一样精彩。所谓“二次创新”,指的是在模仿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沿着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而发展的、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研究范式,在别人基础上实现观点的创新或内容的创新。

“二次创新”实际上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简单的模仿,即按照他人的研究思路或写作思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其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从而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种方式是改进型的创新,即基于第一种方式,在充分学习、积累和消化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后,逐步减少对他人思路的依赖,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第三种方式是创造型的模仿。此时,研究者自身已完全掌握研究与写作的原理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对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较重大的二次创新,最终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许多创新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模仿。模仿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模仿不一定产生创新。模仿本身是一种“再造想象”,它能够培养研究者的想象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模仿大师的长处开始的,但一味的模仿也将阻碍想象力的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某些研究与写作的思路与技能,是为发展自我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打基础的。所以,对于初涉教育研究领域的小学教师来说,在模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身的二次创新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此,刘知几在《史通・模拟》中认为“摸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法。朱熹也主张模仿:“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如何才能符合规矩呢?那在训练之初就得循“规”蹈“矩”,严格模仿。严格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欲方则方,欲圆则圆,既合规矩,又不拘于规矩。(详见吴澍、吴利生:《论“模仿与创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在具体的教育课题研究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研究思路来进行:

第一,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整体设计的思路。即模仿别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思考的条理和线索,用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每一项课题都有其研究思路,不妨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与你的研究课题内容相关的、做得比较好的课题进行认真分析,努力发现并仔细揣摩他人的研究思路,然后借用这一研究思路来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

第二,分析并模仿研究问题选择与取舍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发现问题、取舍研究材料的方式和方法。用以训练自己的选题能力。初涉教育研究者总是在嚷嚷“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特别是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总找不到好的相关的材料”。其实,可研究的教育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可利用的材料也到处都是,只是小学教师不善于辨识与查寻而已,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实践而习得的。

第三,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研究方法确定与运用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背后的心路历程,体悟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找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将这一思考带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从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最为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四,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运用的思路。比如,小学教师经常做某一方面问题的教育调查研

究,常常会用相应的调查工具,如问卷及访谈等。一般而言,通过研究他人的调查研究,你会发现调查工具使用的关节点:诸如,合理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难度:注意提问的方式,力求简洁易懂,便于被调查者准确回答;对于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应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对于同一问题,为了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多角度地了解其想法,判断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合理。此外,对调查结果应当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如一般可采用基础分析、分类分析和相关交叉分析等方法。基础分析就是对调查情况的百分比分布的粗略概括,是对被调查者的大致说明,可以借助柱扶图或饼状图来说明。分类分析就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学历、职务、年龄)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别的人对于调查问题的不同看法。相关交叉分析就是通过多道相关问题来调查人们的真实想法。通过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来证实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

在具体的教育论文写作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往往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写作思路进行:

一是“取其旨,叙自己的事”。他人论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情感体验事例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二是“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论文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在教育论文写作中。小学教师可以模仿他人巧妙的构思来进行自己的写作,但也一定要明白: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感。

三是“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叙事体裁,也可以是案例体裁,甚或是教学后的体裁,在遵循这些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是“仿其法,行自己的文”。即模仿别人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往往通过各种写作技法使之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他人好的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论文。

总之,“二次创新”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形成,需要牢记的是: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像别人,而是为了发展自身。当明白这一道理时,研究与写作中。二次创新”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责任编辑:陈玉龙)

上一篇:从“模仿秀”想到的 下一篇:段的教学不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