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8-21 11:40:57

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及解决策略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做计算题差错多,准确率低,严重干扰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曾有人把这些错误归咎为学生的“粗心、马虎”,其实不然。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学对策则应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处方”。

一、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及解决策略

1.“注意力发展不完善”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上发展很不完善。他们在观察式题中抽象的数字、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例如,某老师新课讲完了,学生正在做作业,突然大声说:“要坐正,把字写好”,这时,有四个同学中就有两个把数字“6”写成了“9”。再如,一位学生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现这样的错误:

17+68=58

减少这类错误的对策是重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教师尽可能安排学生在课内完成作业。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对学生的注意要求不宜过多,对于比较抽象的步骤要让学生反复感知。

2.概念、法则感知不清晰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大脑中的反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对一些概念、法则往往不能及时、准确、清晰地掌握。例如:

(1)78÷2=34……1

(2)4907÷7=700……9

第(1)题是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运算顺序认识模糊;第(2)题是学生对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没有掌握。

这类错误纠正是比较困难的,一定要及时辅导,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找出难点和易错处,把教学重点放在发生错误之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3.负迁移的干扰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式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常常出现心理学上的“痕迹性错误”。如:

(1)10 - ×(1 +0.8)=10×2=20

(2)0.23÷0.03=7……2

(3)15× +15÷ =3+5=8

(4)1 - = - =

第(1)题学生一眼就看出10 - 、1 +0.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第(2)题,受整数除法的影响,小数除法的结果一般不用带余数的形式表示。在具体计算时可在被除数的末位添0继续除,除不尽取近似值;第(3)题,受到前一个分数乘法可约分的思维惯性影响,从而视“÷”为“×”;第(4)题受到小数减法中退一作十的影响,1 退一作十变成 ,从而导致错误。

排除这类错误,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切勿拿到式题就“埋头苦干”,让学生在对式题有一定理解后适时加以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牢固掌握计算法则,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教师难以把握教材,致使学生计算能力提高慢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材的变更,课时的减少,让我们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目标。新课程的增设,每周仅安排4—5课时的数学教学时间。教材新内容增多,知识面增广,带给学生和教师的任务无形中有增无减,面对这样紧凑的时间,只有把计算教学进行了压缩。熟练的计算和技巧的感悟是需要有时间练习的,我们把练习放在了课外,这也是学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的一个原因。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有的老师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在课堂上一个劲地千呼万唤要把预设中的方法挖出来,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没有突出基本算法,这都是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削弱的原因。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致使学生没有训练形成一定技能。

1.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

2.通过实践与研究,一定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当然,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不端正,情绪的紧张、疲劳,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等等。我们应首先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辩证施治。

上一篇: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