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辟蹊径学古诗

时间:2022-08-21 11:13:45

“读”辟蹊径学古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起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编选了48首古诗。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小学生能背诵、积累70首古诗。这些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佳作。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加之古今汉语有一定差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诗意、领略诗境、体会诗情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诠释——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可见读是学生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学生才能品味诗的韵味,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而熟记甚至运用。因此,应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代讲,解意入境。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解诗意、品诗境、悟诗情。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伽达默尔曾说:“不是语言寓于人,而是人寓于语言。”阅读因人而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出充裕的时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朗读中质疑、感悟直至理解文本。

教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课始我播放的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一般在这样的个性读题时,学生的关注点是不相同的。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更多的学生扣住题眼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诗人是在喝醉了酒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对诗题的独特体验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并在朗读中质疑,在质疑中思索,在思索中产生阅读期待。教师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与阅读产生契合,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扇窗。

2.放手自读,读通

教学这首诗,我采用的是课内学生自学的方法,课上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交流时则视学生自学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深度,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我便出示学习目标:

我来读:请放声、自由读这首诗,认为读正确、读通顺了就举手。

这一环节,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放得开,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摇头晃脑地读,“ 不求甚解 ” 地读,读到朗朗上口。在反反复复的读中,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大概推测诗的内容,这一点不作要求,属于“意外收获”。但一定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

3.合作研读,读懂

这一环节是理解诗意的关键环节,教者出示设计的主导式问题:

我从_____一词(句)感受到,这是一场_____的雨。(小提示:第一空用诗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第二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人小组反复地读这首诗,合作讨论,完成这一道填空题。

学生围绕这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来回巡视。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师者的智慧进行引领、点拨。

正是紧扣这一问题,学生反复地品读、投入地讨论,读懂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雷阵雨——

生1:我从“白雨跳珠”一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很大的雨,雨点都像珍珠那么大。

生2:我从“乱入船”这个词语中感受到这场雨很急。

师:“乱”字还可以用哪些字代替?(溅、飞、跳、钻……)

师:在心里和苏轼商量一下,愿不愿把“乱”字换成我们刚才想到的这些字?为什么?

生1:不换,因为“乱”字写出了雨珠有的是飞入船的,有的是跳进来的,有的是一下子钻进来的。“乱”字包括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生2:“乱”字让我想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射到诸葛亮船上的那些箭。 这些雨珠就像那些箭一样“嗖嗖嗖”地胡乱地打进船里。所以,我也不同意换。

(教师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生1:这是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雨。从“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可以看出来。忽然来了一阵风,吹散乌云,雨就停了。

生2:从“黑云翻墨未遮山”一句可以看出雨来得很快,乌云还没有完全把山峰遮住,雨就下起来了。

……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诗人在《望湖楼醉书》里就写了一场夏日里雨点很大很急、来得快去得快的雨,这样的雨在夏天叫——

生1:雷阵雨。

生2:(情不自禁地)噢,我知道了题目中的“六月二十七日”就是告诉我们这是夏天,夏天才有雷阵雨。

师:你真是学习高手。(相机擦掉题目下方的一个“?”)

师:同学们,这雷阵雨最普通不过了,但在诗人运用“翻墨”与“跳珠”的精彩比喻、“黑云”、“白雨”的色彩对比,将这场雷阵雨写得多好啊,仿佛就下在我们的窗外。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让这场雨就下在你身边、下在你心里。

此时学生或闭眼吟诗,或与同桌一起读,或摇头晃脑地诵读。此时的读,充满着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着,在感受中领悟着,体验着不可言喻的情感,读懂诗意便也水到渠成。

二、重“抺”复“挑”,沟通激荡的情

1.外援助读,读深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古诗言简意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体会诗人澎湃的情感。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想象而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难以达成目标。为此,我们可借助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的空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充分地亲近古诗,体会古诗的情感,直达作品核心。

上一篇:倾听鲜花般美丽的声音 下一篇:利用教材,让学生享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