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罗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08-21 10:13:26

氟罗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评价口服和静脉滴注氟罗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口服和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氟罗沙星400 mg/d,疗程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细菌清除情况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口服和静脉滴注氟罗沙星在临床疗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但静脉滴注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少。结论:静脉滴注氟罗沙星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来说,是一种既高效又安全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氟罗沙星;泌尿系统感染;疗效;口服;静脉滴注

[中图分类号] R69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059-02

氟罗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和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1],是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的有效药物,目前有口服胶囊和注射液两种规格。为评价口服和静脉滴注氟罗沙星来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58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采用口服和静脉滴注,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6~58岁。将其随机分为口服组29例、静脉滴注组29例。要求患者对喹诺酮类无过敏史;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1.2 治疗方法

口服组口服氟罗沙星胶囊0.4 g/d,疗程7 d;静脉滴注组给予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含氟罗沙星0.4 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7 d。治疗期间不同时使用其他抗生素,并每日观察、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如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体征变化;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血像、尿常规;治疗前后做细菌培养。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症状及体征均恢复正常,病原菌清除为痊愈;症状、体征,细菌及实验室检查中均有1项未恢复正常为显效;病情好转,但有1项未恢复正常为进步;用药72 h病情未改善或加重为无效。其中痊愈和显效为总有效。细菌疗效判断: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换和再感染分为5级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58例患者采用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方式,其临床疗效结果见表1。

由表1中数据可知,虽然两种给药方式在临床疗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细菌清除情况

治疗前尿细胞培养,共检测出感染菌株7种,采用口服胶囊治疗后,清除25株,细菌清除率为86.21%;而采用静脉滴注治疗后,清除26株,细菌清除率为89.66%。结果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患者用药后出现头昏、恶心等不适症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氟罗沙星是一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穿透力强与其他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2]。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都有很好的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使细胞不能分裂并迅速死亡,其临床有效率、细菌消除率均达80%以上[3-4],具有良好的临床及抗菌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口服胶囊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6.21%,细菌清除率为86.21%;而静脉滴注氟罗沙星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细菌清除率为89.66%,虽然两者在临床疗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表明氟罗沙星对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原体有较高的杀菌作用。本药虽然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及神经系统反应,以头昏、恶心为主,由表3数据得出,在不良反应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何忠其,陈松平.氟罗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感染61例效果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5):360-361.

[2]Anderson VR,Perry CM.Levofloxacin:a review of its use as a high-dose,short-course treatment for bacterial infection[J].Drugs,2008,68(4):535-565. [3]乔云,王永,王培勇,等.氟罗沙星注射液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7,19(1):32-33.

[4]许永玲.氟罗沙星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6):983-984.

(收稿日期:2011-04-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硫酸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佐治新生儿高胆... 下一篇:比索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