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时间:2022-08-21 08:20:56

例谈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大班年龄,科学探索活动的群体性愈加明显。但是处在大班阶段的幼儿,他们的合作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可能不知如何合作,抑或不能深入合作。在实施大班科学探索教学活动时,给我留下了一些启迪。

一、材料不足,引发合作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然而,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为了体现材料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即给每个幼儿提供一份材料,让幼儿独自观察、独自操作、独自记录、独自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幼儿很快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有的幼儿却迟迟不知从哪里入手,因为教师在提供人手一份材料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幼儿进行分组活动,共享“少量”材料,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比如,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纽扣浮起来》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两只杯子(一只空杯、一只装满水)、食用盐若干、搅拌棒一根、记录表格及笔,这是提供给一个幼儿进行操作用的材料,我却提供给了一组(4人)幼儿进行实验,这就要求组内的4个幼儿做到资源共享。在这个实验的刚开始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组内4名幼儿“瓜分”了操作材料,另一种是组内能力较强的那个幼儿将所有的材料“归为己有”,其他幼儿只有“看的份”,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实验无法顺利进行。关注到了这一现象,我及时帮助幼儿建立分工,1人往杯中加盐、1人加水、1人记录、1人表达实验结果。让幼儿感觉到,每一份“工作”都很重要。

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不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与同伴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他们的合作能力也随之有效地得到发展。

二、同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

在幼儿的交流对象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他们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中去认知探究、激感。

如,在“扣子的世界”活动中,幼儿在收集、观察各种各样的扣子,发现扣子的用途,利用扣子制作各种各样玩具的探究过程中,幼儿对“扣子的世界”充满兴趣,同伴间经常关注谁的扣子有何变化,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有一天中午起床穿衣服时,君君的衣服在后面扣的,她自己没办法扣,琳琳看见了就主动帮她扣上。琳琳说:“我也有一件衣服的扣子在后面,自己扣不上,得请人帮忙。”我没想到孩子在体验了“扣子”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后,产生了帮助别人解决难题这一想法。

抓住这个事件,我鼓励班上小朋友互相帮助,关爱他人。这些积极情感的体验与交流,使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体验关爱与分享的快乐。

三、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启示

(一)帮助幼儿建立分工时要尊重个体差异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需要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实验过程很难像其他活动一样进行整齐划一的管理,集体性的指导更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划分合作小组,划分时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小组内幼儿的能力水平、同伴关系、合作技能等。

(二)让合作成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幼儿有基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求知、探索,期望与他人分享。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给幼儿一个愉快、自由的合作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相互倾听,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幼儿之间互相质疑,强化互相认同、互助友爱的精神。在合作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应该是积极愉快的。教师应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快乐,激发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自觉化,从而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总之,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科学探究区的有利环境,充分挖掘适宜于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认知水平的探究内容,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能够引发思考、促进合作的实验操作材料,并以恰当的身份指导、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

上一篇:善用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下一篇: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