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的中国动画片等

时间:2022-08-21 07:39:46

坎坷的中国动画片等

历经坎坷的国产动画长片《魔比斯环》终于要上映了,人们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国产动画长片。

在世界范围内,动画片是一类利润丰厚的影片,美国皮克斯的动画片每年都会赚得数亿美元,而日本的动画长片是其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支柱。反观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投放影院的动画长片只有《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可怜的几部,而且水平也似乎不值得夸耀。为什么我们曾经拍出过《大闹天宫》和《哪叱闹海》,现在却不会拍动画片了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使人才开始向高收入的工作流动,薪酬成了动画师选择项目的关键因素,所以制作动画长片成本激增。而另一方面,国营的动画片厂因为动画片制作的特殊性,需要的设备方面的投资要远远少于制作故事片的企业,所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力较为和缓。中国的故事片找到了多种多样的融资渠道,而动画长片却一直是被资金遗忘的角落,这也是《魔比斯环》难产的重要原因。除了资金的问题,体制对人才的束缚也是一大问题。中国民间已经涌现了一些动画高手,然而中国现有的动画制作体制却没有办法把这些人才整合起来生产动画长片。最后一点,恐怕也是最难解决的一点,中国文化正处在大转型期,动画长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果不能把中国人的心境和世界电影文化的潮流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立足点,那么“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也就失缺了当下发展的机会。而所谓特色不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它需要大量的摸索,中国动画长片需要迈出不止一步,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北京读者:王蓓

“小众”电影的困惑

同样是“小片”(投入小),也分为可以“小”做和可以“大”做的。不过无论大做小做,小众电影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影片本身有足够的质量保证。

当前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炒得可谓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老徐的个人博客的关注度来带动其电影的市场票房收入,但上网给老徐留言抢“沙发”的人,与买票进影院的观众,两者真的少有重合部分。这并不是要忽略电影网络营销的效应,恰恰相反,在国外,电影网络营销现已经成为电影销售推广渠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反倒是国内的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尚对如何进行有效网络营销和推广知之甚少。必须承认《梦想》的一系列市场推广、话题宣传、适度炒作和其他相关市场价值的开发,都比其他同级别的国产影片要好很多,但依然并不能直接带动院线收入。究其原因,它是一个面对小众的电影,那么市场推广也应该为“小众”量身定做。

《梦想》的推广花样繁多,但是否真的就贴合了这样一部“小众”电影呢?《梦想》虽然用心,但眼下市场还无法将这种“小众电影”严格地和商业化“大电影”有计划地区别对待。依然是“一视同仁”,新片来了就上,没人看就早早撤掉。只有随着国内影院数量的增加,这种国产“小众电影”的境遇才有机会被改变。

不过无论大做小做,小众电影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影片本身有足够的质量保证以打破观众已经养成多年的看大片的习惯。所以,现在国内创作者需要集中力量制作一些高品质的商业电影,在有限的银幕空间中抢占地盘,逐渐增加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然后,观众才有可能有心情、有品位去从容地接受《梦想》这样的电影,才能有效拓展国产电影的市场空间。

重庆读者:关颖

李宇春版的“花木兰”

假如唐季礼的《花木兰》是专门拍摄给玉米们看的,那我绝对赞成李宇春出演花木兰。

我几乎都能想象得出电影放映那天的风光:银幕上,李宇春穿着银闪闪的盔甲一亮相,台下的玉米就发出嗷嗷尖叫。武戏?武戏好看!李宇春当然不动手,有替身在那里翻跟头呢。文戏?文戏也过瘾啊,李宇春只要像在新闻会上那样,表情酷酷地往那一站,就算一句话不说,也阻挡不了玉米们口角流涎、满脸红光……

但问题是,《花木兰》真的只是给玉米们拍摄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李宇春来演合适吗?李宇春知道怎么念台词吗?她经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吗?李宇春除了小范围摇摆臀部和90度范围内摇晃上肢外,能适应骑马、拉弓、搏击等高强度的动作吗?她除了含羞微笑、面无表情外,还能表现含情脉脉、委屈痛哭、歇斯底里、开怀大笑等戏剧化的情感吗?当木兰最后恢复女儿身的时候,李宇春有勇气穿裙子出场吗?《花木兰》这样一部戏,木兰是第一女主角,有大量的对白、繁多的表演、高强度的动作戏,请问一个没有表演经验的人如何支撑得下来?即使真的支撑下来了,这样的戏能看吗?可惜,现在喜欢就事论事的人很少。

能想象,当“花木兰”这个新闻出来,就会有争论,但是争论的焦点很快就变成纯粹的意气之争:要么是无条件地捧李宇春,要么就是蛮横地抵制李宇春。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话题被炒得轰轰烈烈,但是严肃的问题却不被触及的原因。当然,有人会说:有丰富的演技,就用演技吸引人,有丰富的人气,就用人气吸引人。导演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呢?导演不但心,这个才是我最担心的。

郑州读者:张倩

传统动作电影并非夕阳

正在电影院热映的电影《龙虎门》,看了之后让人感到一丝振奋。

看《龙虎门》,要看的不是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的,本片在这方面表现欠佳。但是,不管你是否曾对这本原著的漫画着迷,人们期待的,是甄氏创造出来的动作世界。曾经不过是二线动作演员的甄子丹,凭《英雄》《七剑》《杀破狼》而跃上了一线动作演员兼动作指导的地位。在成龙、李连杰再难以带来惊喜、袁和平重点在好莱坞发展、香港电影动作片出现青黄不接之际,甄子丹挺身而出。

《龙虎门》是继《七剑》《杀破狼》等片之后出现的、传统动作回归的香港动作类型电影。虽然影片添加了许多电脑特技,但对传统动作类型电影而言也不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然而这个前提依然是以真功夫为基础,真功夫是能让传统回归的基本。甄子丹与成龙、李连杰的真功夫不同处,在于前者比后者更真。成龙的北派功夫糅杂了许多的杂耍,而李连杰则在表演性质多于实用性的内地武术队中长期浸淫,与南派功夫的讲究下盘扎马、短打硬拳的实用性便有着较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龙虎门》是继《杀破狼》后,以南派功夫为主的再一次展现香港动作类型片的传统传承,是该谱系的续写。对香港电影来说,这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证明,正处萎缩阶段的香港电影,其传统类型电影并非处于夕阳。甄子丹当然并非“救世主”,但是,在动作类型片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龙虎门》以及即将拍摄的《杀破狼Ⅱ》,除了迎合了 观众的期待外,更会给香港动作电影带来一股回归的弹力。

广州读者:关霞

耐人寻味的《电影传奇》

每当周六下午六点十五分,我都会准时地坐在电视机旁,收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一套播出的由崔永元策划的《电影传奇》。几年下来,已经上了瘾。据不完全统计,已先后观看了《》《上甘岭》《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英雄儿女》《阿诗玛》《党的女儿》《小兵张嘎》等几十部影片,觉得这些老影片有看头、有嚼头,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让人回味无穷。

说心里话,我本人就是个电影迷。《电影传奇》所再现的影片我不只看过一遍,有的多次看过,对故事情节了如指掌,但是我却百看不厌。为什么?因为它真实。主创人员及演员深入生活,反映人民生活实际,歌颂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看这些老影片,仍然感人至深。我们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电影传奇》抢救这些老影片、老演员不失为民办了件好事。现在这些演员有的已经不在了,健在的也年事已高。让这些老艺术家的音容笑貌常留人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电影传奇》为此作了很多工作,但还是有些遗憾。一些老演员过世了,只好由他们的家人代为出演。

《电影传奇》独具特色,编创新颖别致,旁白浑厚有力,客串精彩,整体蕴含艺术魅力,健康积极,催人奋进。

太原读者:杨春林

影片发行莫靠拍脑袋

《黑帮暴徒》败走南京!

《黑帮暴徒》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本届上海电影节首映时,曾赢得一片赞誉之声。有关电影发行人基于此作出决定:《黑帮暴徒》上映南京,肯定能创佳绩!然而,该片于七月上旬上映一周后,成绩却远不如人意,使人大跌眼镜c南京总票房不足五万元,连预计票房的三分之二也不到,连《疯狂的石头》也远远高于它的票房,只是《超人归来》的零头。

《黑帮暴徒》在南京惨败。为什么?是影片质量不佳?是不对南京人的胃口?还是因为被改名《救赎》?我认为都不是。那么该片败走南京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我赞同一些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有关发行人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拍了错误的“脑袋”。《黑帮暴徒》是部文艺片,它的适合观众是以大学生为主的文化素养较高的观众,但七月正值暑假,缺少了重要受众,如何能“创佳绩”?

这件事告诉电影发行人们:发行影片不从市场出发,光凭拍“脑袋”臆断是多么可笑和有害的。我们的电影发行人要有洞察并掌握“行情”的本领,时时刻刻想到某类影片的适合观众,从这个实际的“行情”出发,组织片源,发行影片。否则就不免会重蹈《黑帮暴徒》在南京惨遭滑铁卢的覆辙。

湖州读者:孙根荣

上一篇:肯·洛奇:挥舞英国民族电影大旗 下一篇:《时尚女魔头》天使与恶魔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