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时间:2022-08-21 06:49:21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须克服高校合并之前在理念与管理方面的差异,真正从表面融合走向深度交融。多校区大学可在合并初期,强化归属和整体;在完成合并后,强化一体和融合;进入转型期后,强化提高和创新,从而建设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校园文化 对策

作为中国高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高校合并造就了一大批拥有多校区的大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整合与交融,多校区大学无论是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①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从表面融合逐步走向了深度交融阶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多校区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尽善尽美,现存的问题仍有:统一管理的困境;活动组织难度增加;原有校区间文化冲突;师生归属认同;校园文化诉求差异和文化活动资源共享不足等。无疑,这些问题将影响多校区大学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度。如何正确对待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度挖掘多校区的校园文化,从而建设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当今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共进行了两次大的院系调整。第一次大调整是在1952年,第二次大调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早在1992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便敦促各相关省、市、区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对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十年间,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校合并的热潮。②其结果便是多校区大学的大批出现。高校合并和整合给全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之处是整合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同时也给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不少问题。③

如果将1986年的系列研究作为校园文化研究的起初阶段的话,针对校园文化的具体研究距今也不过近三十年的时间。但是经过高校与各级科研机构的努力,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弊端和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和其他问题等四个方面。其中,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绝大部分只是列举了校园文化功能和作用的某几个方面,并未形成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解释。但是,归纳起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对多校区大学的建设与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综合学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优化校园文化、实现自己的价值、道德行为的强化、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和规范人的行为等方面理解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此外,由于多校区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因此,多校区大学除了面临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着自身独有的弊端。正如有学者阐述的那样:各高校在合并前,由于办学理念、管理风格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群体价值观,这些差异容易造成高校合并后在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使各校区难以形成合力和向心力。④对于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已经有许多的论述文章,虽然有一些观点相似或重复,但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据有关研究人员的统计,研究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新建设体系的建立。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四个创新,即组织管理创新、办学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⑤ 二、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应当重视发挥校训及校园精神的作用,重视校园周边社区及其文化的存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数字校园,推动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作为一项全校性、长期性的重要任务和行动工程来抓。三、精神文化的把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便是对大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积淀、大学价值观念和学风教风的传承等。针对该问题,还有学者提出应该通过整合文化“硬件”以达貌合,通过整合文化“软件”以求神一的建设方案。

湖南省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本文的研究案例――湖南省某高校,是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两所专科学校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中,A校始建于1978年,以工科教学为主;B校始建于1975年,主要培养经、管、文、理等学科的专门人才。合并之初,A校与B校仍在原地不动(以后简称A校区和B校区),再加上两校合并之后又新建了一个校区(简称C校区),便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合并初期,虽然两校名义上已经合并,但实际上,具体事务仍然归属原校管理。2005年之后,该校的工作才逐渐形成了“同一体制、统一管理”的指导方针。

本文的研究案例与其他合并院校一样,在两校合并初期也经历了“貌合神离”的磨合期。作为校园精神建设重中之重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许多矛盾。然而,经过学校上下近五年的努力,两校的教育资源开始全面融合,其办学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具体的学科建设,该校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为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湖南省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为题,以该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以问卷调查为主,阅读史料、深度访谈为辅的详细研究。我们在该校A、B、C三个校区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13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95%以上。有效问卷中男生510人,女生390人;文科学生占44%,理科学生占56%;一年级33%,二年级36%,三年级21%,四年级10%。经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其一,该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与原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历史有较大联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两校仍能保持良好的文化传统,这一方面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由文化本身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决定的。⑥该校没有在合并过程中实施简单、生硬的“一刀切”管理方式,而是以“统一的建设思想”为蓝本,全面吸纳其他校区的优良文化,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新校区的校园文化。

其二,该校校园文化建设质量跟原A、B两校的学科体系建设有直接联系。A校区以工科教学为主,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B校区则是由湖南省经济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经、管、文、理等学科的专门人才。调查中,该校的几个校区明显存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科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两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正在影响着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其三,该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满意程度最低的五项内容主要集中于软件建设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占76%;满意程度最高的五项则全部集中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这一现状与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秉承的建设重点有直接相关性。总体而言,在该校合并之初,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初期绝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集中到了以“土木工程”建设为主的物质文化建设上,而相比之下,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建设效果则稍有逊色。然而,鉴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该校目前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不足以提升该校的深层次精神文化水平。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的样本高校自合并组建几年来,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其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也对同类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合并初期,强化归属和整体。因为多校园合并形成的人员队伍皆来自不同的院校,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面对合并之后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难免会有些陌生感和不适应。这容易让新校区的员工队伍产生一定程度的怀旧情绪,对新建院校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此,该校学习了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完成合并后,强化一体和融合。该校经历了合并之初的“貌合神离”,到建设前期的“融入”,再到建设中期的“改革调整”,再到建设后期的“锐意进取”期的发展之路。通过这一完整的建设过程,两校的教育资源开始全面融合。实践证明,经过各方面努力,学校各项任务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各校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整体氛围。

进入转型期,强化提高和创新。高校合并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深度融合得以实现后,如何在新的条件下调动全体师生并肩作战,共同建设高水平大学,成为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该校在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形势,通过举办校庆典礼、召开党代会等活动进行重新定位,注重内涵建设,确立全员共享的奋斗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教务处)

注释

①杨练武,苏跃飞:“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7期,第58页。

②赵玺,苟世祥:“论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28页。

③李俊杰,董华青:“多校区大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第233页。

④周厚彬,肖亚成:“大学多校区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1页。

⑤陈燕:“在互动中融合发展多校区大学文化”,《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页。

⑥伍运文:“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8期,第27页。

上一篇: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思想教育惯性的改进 下一篇:时间窗口上的回眸与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