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变化

时间:2022-08-21 05:21:51

网络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变化

摘要:网络媒介时代,文学审美不仅仅在审美形式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在审美内涵及哲学意义上都有了新的变迁。总之,文学的审美在本体论意义上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媒介;文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49-01

一、文学审美形态的变化

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习惯于借助书籍、报刊杂志、甚至是广播、电视等媒介来欣赏文学作品。然而互联网出现之后,文学走进了网络,各种新奇怪异却又生机盎然的文学体裁和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文学审美形态的变迁,是网络媒介时代背景下文学审美最表层的变化,它蕴藏着文学审美本体在深层次上的意义变迁和价值转向。

(一)读文转向读图

自从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以来,人们就习惯于利用文字表情达意。而今,数字化符号应运而生,相对于文字,它显示出动态、多维、具象等特点,它被这个时代广泛运用,世称“读图时代”。在文学领域,图文结合、音像一体的作品也屡见不鲜。但是,与文字阅读相比,“图像”思维的简单化也可能带来对意义的遮蔽和文字审美“彼岸性”的溃散,造成如本杰明所担忧的文字“审美韵味的散失”。

(二)单向阅读与互动交流

传统文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书本―阅读”模式,读者都只能单向“阅读”作品。在网络媒介时代,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都走向了一个相对开放的世界。创作者摆脱了身份、年龄乃至性别的差异,写作更加自由和随意;读者一方面获得了文本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可以与创作者即时沟通,接受美学所声称的“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在这里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事实。

二、文学审美功能的置换

文学创作长期以来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品承担了“文以载道”的沉重社会使命,然而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文学审美功能受到空前的挑战,文学审美的载道教化功能逐渐被娱乐功能所置换。

(一)载道教化转向自娱以娱人

网络媒介独有的特性:民主、自由,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平面化、视觉化、游戏性,都给生长于这一平台的文学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正如欧阳友权所说:“网络对诗学价值的后现代拆解首先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了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①在虚拟的网络时空中,网络们遵循 “自娱以娱人”的原则,其写作多半是一种没有功利感的欲望化表达,它不追求经典性,不追求深度和意义,因而也就淡化了文学长期以来被人看重的载道教化功能。但是,这是一种卸去了说教面具的“教育”,在“自娱以娱人”理念下形成的“感性教育”,简单却另有一番深刻的道理。

(二)陶冶情操与游戏人生

从文学本身的功能来看,网络媒介时代,文学淡化了“载道”、“教化”,甚至是“怡情冶性”的诸多功能,逐渐走向一种自由、快乐的游戏审美境界。“戏谑”、“调侃”成了网络文学的代名词;“获取快乐”、“游戏人生”成了其写作和欣赏的主要目的。

三、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设

在网络媒介时代,对审美价值的追求仍然是每一个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是,由于媒介的更新所带来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在审美价值上有了新的内涵和定位。

(一)经典消解与文学复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千上万的网络作品出现了,这里没有经典,没有崇高,没有让人仰观叹止的“大作”,经典消解,这是因为网络媒介强大的吸纳功能所致。当然,这也就引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学复制。对于复制,人们大多沿袭本雅明和杰姆逊的说法。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在大工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使众多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技术复制终于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了意义,本真性的判断标准开始坍塌。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主题是“复制”,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审美距离的消失。然而对于网络文学的“复制”,我们却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理论。

(二)精英审美让位于文化消费

传统文学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基本上是一种让人仰视的“精英审美”,但是,网络媒介时代,过去那种严谨的、精致的、高雅的文学风格渐渐被自由的、随意的、世俗的网络文学气象所取代。只是,没有了“精英”味的网络文学,走进了另一片天地:消费领域。文化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看电影、逛展览、听音乐会,包括上网,都是文化消费,通过这种消费方式,获取审美的愉悦。曲高和寡的精英审美走向了边缘,灵活自由的文化消费走进了普遍人群。精英审美让位于文化消费,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注释:

①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议先秦“儒”\“侠”思想的关联性 下一篇:近年来反垄断法价值问题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