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时间:2022-08-21 03:38:54

浅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语文课上学法律似乎有“越位”之嫌,但笔者以为法制教育不能只是几个政治老师或法制辅导员的事情,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事情,语文课上学法律既是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需要,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法眼”来重新审视文本,适时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

一、以独特的法律视角来重新解读文本

对语文的解读习惯于从三维目标入手,对每一篇文章大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解读,而忽略了文本的法律解读,理由是大多数文本可挖掘的法律资源有限,这关键要看老师对有限的法律资源如何去挖掘,如《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场法庭审判逼真地再现原告与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过程,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出乎意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扬善惩恶的主题,同时也使他们的头脑中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社会的法制雏形,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养成教育。因此教学这课时,不妨放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上网查阅背景材料,在充分阅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表演课本剧,这样可能比常规的教学流程更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观念更深植根于他们思维的深处。因为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参与所产生的效果远比读枯燥的法律条文好得多,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过课本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全方位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我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挖掘刻意引领,便可以随时抓住文本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学习《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偷盗丁举人家财物遭到残酷毒打,丁举人的行为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现代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应当受到怎样的惩处?在如今的法制社会,假如你是一个律师,你将如何帮助孔乙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拓展文本阅读的法律空间。

二、重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探究拓展文本的法律空间

现代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渴望自我的价值得到体现,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力。对此教师有必要适时而动,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兄嫂对他们的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反复变化,根本原因是于勒不学无术占有兄嫂应得的遗产,在此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文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她们能否继承父母的遗产?”答法就有不同,不少学生认为不能,因为他们认为女儿出嫁成了别人家人,怎么能再继承父母的遗产;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可以。教师布置学生上网或到书店查资料、回家问父母、咨询懂法人士,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辩论,理是越辩越明。教师适时因势利导从法理、情理、国情和风俗习惯等角度切入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法律思考。我们不必担心会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其实文本中的法律元素也不是每课都有,关键是适时而用。

三、微言大义,词语也可承担普法责任

其实不仅宏观的文本有以法律视角来解读的空间,微观的词语也有普法的余地。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必将会接触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等,现行的中、高考对此均有考查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成语时,不妨要求他们尝试归类整理,跟法律相关联的成语单独归类,因为学生在归类前必然要弄懂词义,这既有利于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给学生讲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尽可能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拓展词语的外延。像“拾金不昧”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如果从法制视角拓展分析,捡到他人遗失的贵重物品占为己有,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就属于违法行为。其他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字典中的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从法制层面来解读这个词语,如果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这样以暴制暴的做法在我国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在今天法制相当完备的社会,就没有立足的空间。合理的做法是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其他像“爱屋及乌”、“暴殄天物”、“沆瀣一气”、“罚不当罪”等词语都有较强的法律解读空间。为此,不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我们都有理由让词语也承担普法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教育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挖掘文本的法律资源,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让法制教育的光辉照亮学生心灵的绿洲。

(金海梅 江苏省涟水县实验中学 223400)

上一篇:浅析职高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