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21 01:44:59

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研究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在大学中,英语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悬殊,但却长期混杂在一起,在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进度下吃大锅饭,这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消化不良,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教师深感教学无从下手,原有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校原来自然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经常遇到许多诸如“两头吃不饱”、“进度难掌握”的新难题。一些学校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们尝到了因材施教带来的好处。分类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都能有所提高。何谓“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学生分层次、课程分模块的做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生中的优秀学生脱颍而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人才培养从用一个模式训练学生向建立多个模式适应学生转变。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贯彻了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分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后即进行分类考试,学校为不同起点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菜单”,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不少学校按高考成绩以及学生的口语和复试成绩划分为A、B、C三个级别进行组班。分别以快、中、慢三种教学进度,易、中、难三类教学内容授课,让好学生拔高,更上层楼,而差生夯实基础,尽快赶上。分类教学后,对于成绩优秀者应进行重点拔高培训,增加英语学习任务,给予特殊帮助辅导,加快学生学习步伐,目标是使他们提前通过四、六级考试,并在英语能力方面优上更优,好中求好。C班学生一般占5%,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其进行基础知识和初级英语辅导,补习高中英语知识,并放慢大学英语学习进度,使他们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词汇,以便逐渐跟上正常教学进度,使他们学习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目标明确,快速赶超前面的学生。许多学生担心学校在师资分配上会“开小灶”。分类教学不应人为地给学生或老师“分等级”。努力提高各层次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改革的惟一目的。

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应作为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定位,学校应采取滚动机制,制定相应的动态考核体系。每学期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和任课教师推荐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班,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班,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优等生”和“永不翻身”的“差等生”。 A班学生并非高枕无忧,他们要有紧迫感,稍一放松,就可能被后来的同学赶超过去。这种淘汰与上升的制度可让学生具有危机感和"保级"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从而改进英语学习的某些不良风气和死沉氛围,并且给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竞争、平等求学的机会。

分类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把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上课,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材与取舍,讲解详略得当,进度安排适中,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向素质教育过渡,并把英语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外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不断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激发英语学习热情。分类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各级别学生不断提高目标,从而提高英语水平。任何达到最高一级的学生都可以提前参加四级考试。学校可以将提前通过四级的学生重新排班授课,并作为“英语提高班”而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把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达到六级水平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灵活多变的立体式教学形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在四级水平基础上,加强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全面培训,“提高班”学生提前参加六级考试。这样,将使相当多一部分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成为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

分类教学和分类指导保证了教学既要有先进性、前瞻性,也要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有助于规范各类学校的英语教学。

上一篇:语文教师如何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下一篇:浅谈如何开展农村初中音乐课开放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