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媚生之举,有效推动课改

时间:2022-08-21 11:33:52

摘 要: 如今,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部分学校和老师在贯彻执行新课改理念时难免步入误区。教育工作者只有力戒“媚生”之举,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有效地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 新课改 媚生现象 教育原则

新课改已进行了十几年,新课改理念已渐入人心,但部分学校和老师在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理念时难免步入误区,“尊重”得有失理性,乃至业内人士所戏称的“媚生”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对学生献媚式的尊重,只能是对学生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迎合,是对他们的一种误导,是教育毫无底线的让步,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是会误了下一代的。只有教育工作者力戒“媚生”之举,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有效地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一、当前教育界普遍存在“媚生”现象的根源与危害。

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顺势而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理念已普遍得到体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随潮流而动,陡然转变,难免步入误区;如今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听不得批评者比比皆是;家长对子女过分的爱已经超出了教育的底线,教师略微严格的教育管理轻则被视为教育方式失当,重则被扣上侮辱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被告状,挨处分,甚至吃官司,有时还会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此等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民办学校深知“生源就是财源”的道理,为扩大并稳住生源,更是不惜一切手段讨好学生。时下教师难当,教育环境转变,为求自我保护,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一味表扬,美其名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媚生”之举愈演愈烈。

“媚生”之举的危害性,略有头脑和责任心者,略加思考便会自然明了。如今部分青少年被宠惯得像婴儿般不堪一击,脆弱得“落叶难承”一样毫无心理承受能力,即便是鸡毛蒜皮之事,也足以让他们离家出走、喝药跳楼,把生命不当回事。对学生一味讨好献媚,千方百计取悦学生,从初始学生有错误也不指出的所谓“无批评教育”到后来各出奇招对学生大唱赞歌,学生在赞歌声中真就能健康成长并成才吗?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变成“只听表扬话,拒绝批评言”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虽说“优秀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孩子也要有个度,否则就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对学生那种曲意逢迎的献媚之举名为“激励学生”,实为博得学生与家长一时高兴的功利之举,恰恰是对学生和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有些学生和家长乐于接受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在无形中推动了教育的恶性循环,对学生的成长与新课改的实施有害无益。

学校管理者以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率调查数据作为对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育界“媚生”之举愈演愈烈的助推器之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教育理念的提出自然不无道理,但在教育实践当中,这些理念一旦被人误读,则会贻害无穷,甚至会害人一辈子。有些反映教育者错误行为的报道履见极端,这正是教育界的悲哀。凡此种种,我们不该深思吗?教育不是万能的,一味表扬更不是万能的。

二、理性把握尊重学生的尺度,牢记尊重学生并非讨好学生,献媚不是尊重。

从人格上尊重学生,新课改形势下,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尊重学生并非无原则的逢迎献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理应言传身教,“媚生”之举,又能给学生传什么好道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媚生”之举的蔓延,恐怕会让我们发现:老师不仅没能塑造好学生的灵魂,反而把自己的灵魂给扭曲了。我们要尊重的是学生的人格,是学生的性格与个体差异,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自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真正的教育是不能用献媚完成的,相信有远见的学生和家长需要的绝不是献媚式的教育,他们也不会发自内心地敬重一味向学生献媚讨好的老师。

三、力戒“媚生”之举,坚持五项原则,科学有效地推动新课改。

管理学生应坚持尊重学生与照章办事不冲突的原则,制度不能形同虚设,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即便在绅士味十足的英国,有识之士都大力倡导对未成年人采取适当的惩戒性教育。学生正值未成年时期,正是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逐步成型与求知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有限,可以说,教育工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决定了会培育出怎样的下一代。

教学中应坚持激励学生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不能让表扬泛滥到成为学生眼里最廉价的东西。要让学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不是在老师廉价的“激励”中自我感觉良好。新华社记者感慨中国孩子在中、日、韩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因宠惯溺爱表现得娇气十足、吃不得半点苦而输得“惨不忍睹”的报道,值得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人士深思。为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耐受力,德国的家庭和学校都刻意让孩子体验挫折和失败,了解社会丑恶的阴暗面,决不粉饰和回避现实,日本的“苦难教育”何尝不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的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

应坚持尊重学生与依法执教、坚守教育底线兼顾的原则。我们正在建设法治化国家,人们的法制观念正逐步增强,教育也要依法进行,教育工作者更应学法懂法,依法执教,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要切实贯彻新课改“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同时坚守教育底线,拒绝讨好学生,用法律保护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正当权益。

应坚持欣赏激励和关心爱护学生、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而绝非献媚讨好学生的原则。我们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始终欣赏激励和关心爱护学生,让他们享受到被尊重的喜悦。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形象,善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专制野蛮。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每一个学生,当然,尊重学生不等于一味地迁就学生,献媚讨好,而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学识和德行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应坚持用务实的评语正确引导学生、杜绝献媚的原则。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终极性的评价,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恰如其分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服口服,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反之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灰心丧气,甚至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所以好的评语应该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表现,既能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又能适当指出缺点,既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又能使家长了解到子女的真实情况,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献媚式的评语是难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也无法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力戒“媚生”之举,从所谓“尊重学生”的误区中走出来,理性尊重学生,坚守教育底线,我们才是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扎实有效地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出大批国家需要的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才。

上一篇:从名师课堂看作家作品介绍 下一篇:高校师生自主学习的互动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