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复旦大学“面试”招生的冷思考

时间:2022-08-21 11:25:30

对复旦大学“面试”招生的冷思考

教育固然需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实现教育公平更为重要。我们需要制度上的创新,也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教育公平。

复旦大学近期在上海范围内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入学“申请资格测试”,测试达标者中有300名学生,将通过下一轮“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此举是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全新探索和试点。

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分数依旧是通过高考“独木桥”的惟一“通行证”,由此而导致要素质教育还是要分数的争论不断上演,而每每多是素质教育败下阵来。因此,复旦大学的“面试”招生,应该算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次“破冰”之举。可是,在敢为人先的改革面前,如何才能确保莘莘学子上大学的机会均等,如何才能确保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应该是一个更值得社会各界深思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当前实现的“破冰”也只能以重新“封冻”而告终。

复旦大学把“面试”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而分数只是“仅供参考”。据称,此次录取改革,复旦大学将专门成立由150名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每位考生面试时,由学校随机抽调5位专家进行一对一对答,每位专家与面试学生交流15分钟,录取结果最终由专家面试团小组商议确定。这样一来,专家们将通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来评定一个学生的素质,这种综合考察也就成了一个学生能否被录取的直接参照物。以前是一考定终身,现在是一“面”定终身,对此,人们有理由对“面试”招生如何确保教育公平提出质疑。

在短短的75分钟内决定一个学生的前途,专家的面试成了一块昂贵的“试金石”,虽然以一个专家的水准去衡量一个高中生绰绰有余,但是对其潜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我们也不能忽视。毕竟,面试能不能有一个好成绩,已经不再单纯取决于你的学识;是否有一个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是否能把自己的想法全面的展示出来,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主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等等,都成了决定一个学生前途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来自偏远和落后地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提并论的。其中的一些学生也许不能说好普通话,更别说在面试中去展示自我了;也有不少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羞于或者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一名学生在面试中失利。

此外,由于专家拥有对一个学生能否上大学的决定权,他们难免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关系的渗透和干扰,有权势者、有钱财者以及有背景者等等,难免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左右这些专家,进而左右面试的结果,使专家们难以公平、公正地去遴选学生,进而产生各种“猫腻”,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产生。教育固然需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实现教育公平更为重要。我们需要制度上的创新,也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教育公平,确保所有的学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应该是高校招生改革固守的基本前提。

上一篇:反就业歧视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