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愁吃穿不愁钱

时间:2022-08-21 10:59:05

我叫阿瓦克孜・乌斯曼,是一师一团二十四连连长。

上世纪60年代,母亲考上了当地一所卫校。毕业后,她在一团原民族农场卫生院工作。母亲懂双语,有觉悟,在工作期间入了党,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少数民族女党员。

母亲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共5个。孩子多,缺吃少穿,经常连饭都吃不饱。最好的食物是干馕和酸奶。所谓的干馕就是用玉米面、高粱面掺和一些野菜在火上烤成的。干馕凉的时候,非常坚硬,像石头一样,根本啃不动。

为了填饱肚子,一到春天,母亲就跟着舅舅、姨姨一起去挖野菜。秋天,她就去稻田里捡拾收割完掉在地里的谷穗。冬天,他们则去蔬菜地里挖白菜根。即便这样,一群孩子回到家围着灶台眼巴巴望着的,仅是一锅稀得能照出人影的野菜粥。

爷爷45岁就离世了。因为这个变故,还未成年的舅舅只得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那段时间,母亲最盼望的就是舅舅每月回趟家。因为他能带回打工挣的3公斤大米和半公斤棉籽油。这个时候,奶奶会挖一些野菜,给全家做一顿可口的抓饭。

我开始记事时,家里的条件稍有好转,可生活依然十分拮据。

自家饲养的土鸡下了蛋,一家人都舍不得吃,全被变卖换成了油盐酱醋;我穿的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小了的,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颜色。

近年来,为了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兵团、师里、团场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鸡、鸭、鱼是好菜、大菜,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现在,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仅仅是吃,穿戴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一件衣服穿春、夏、秋3个季节,而且样式单一;现在,一个季节的衣服挂满衣柜,款式新颖。

如今,一年下来,我们的收入能有十余万元。腰包鼓了,吃穿根本不用愁,我和弟弟都在团部买了楼房,而且购置了私家车。

从吃糠咽菜到解决温饱,再到过上舒适的现代生活。母亲和我、孩子们一起见证了兵团的发展与变化。我相信,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团场各族职工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E:\2014.正文\2014.1上正文\2014 1上 送印刷厂\当.tif>

上一篇:走上增收致富路 下一篇:体制变革 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