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云朵儿一块去旅行

时间:2022-08-21 10:10:43

和云朵儿一块去旅行

教了多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去年暑假开学后,改教二年级语文。猛然间教低年级,还真有点“举轻若重”的感觉。讲得深了,学生们似懂非懂;讲得浅了,自己又习惯成自然,尽做些不着边际的蛮劲,结果自己把自己弄得晕晕乎乎,更别说学生了。该怎样给教学进行恰当的定位?迷茫之际,一片偶然飘来的云朵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那天,我正带领学生上阅读课,课文的题目是《云朵儿》。这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求学生明白“元元认为云朵儿是什么”,在诗中用双引号标出。这道题不难,孩子们几乎不用完整地读一遍,就能顺利找出答案。但我觉得这首小诗很有趣,于是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读了好几遍,才让他们做题。第二个要求是:“你认为云朵是什么?请你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云朵。”

说实话,对这道题,我不抱很大的希望,因为总觉得二年级的小学生写不出什么新花样,即便写出来也是缺胳膊少腿儿不全面。所以我只想简单处理这道题,看看哪名学生写得还不错,就选为范文推而广之。

我问学生:“谁写好了?”一个名叫姜汶汝的学生高高举起手,站起来读道:“云朵儿像棉花,很漂亮。”“不行,不行,书上都写过了!”一些学生大声嚷嚷。

我说:“是啊,看看谁有最独特的发现,用最新颖的词汇去描写云朵。”

孩子们把举起的手放下了,皱着小眉头重新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儿,班上的“小才女”吕紫铭站起来说:“云朵儿是一个魔术师,它一会儿变出大马,一会儿变出小兔,逗我们开心。”

我赞赏说:“太好了,竟然有这么奇妙的想象!请大家把这句话记到书本上。”

同学们都在埋头抄写,“小捣蛋”王佳林却坐得笔直笔直,小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还有不同的云朵。”“嚯!你?读给大家听听。”我半信半疑。

“云朵是线团,雷公公摇着线团给大地织毛毯。”王佳林大声说。

猛一听,是新鲜。再一品,纯粹是模仿,课本上是“棉花”,他说线团;课本是“雷奶奶”,他说雷公公;课本是“织绿毯”,他说织毛毯。不过,能模仿也不错,我鼓励说:“很棒!编得不错!大家还有更好的吗?”刷地一下,十几双小手举了起来。

“老师,我认为云朵是小孩的脸,高兴了就是晴天,不高兴就是阴天,哭了就是雨天。”“老师,我认为云朵是爱漂亮的小姑娘,一会穿红裙子,一会穿白裙子,一会穿黑裙子。”“老师,云朵是橡皮泥,可以捏成长长的橡皮筋,让小鸟在上面跳。也可以捏成大花篮,盛满雪白雪白的棉花。”“云朵是小小的旅行家,看完长城看长江,看完长江看黄河,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天空是个大池塘,可爱的云朵是小鱼,小鱼游啊游,一不小心,哗啦哗啦从池塘里跳出来了,落到我们这儿的池塘里来了,池里的小鱼高兴得不得了。”……好家伙,教室顿时成了一片无垠的蓝天,美不胜收的云朵儿,一团一团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涌动。

我不禁汗颜了,这些孩子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谁说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思维简单?幸亏出于对小诗的喜爱,我领着学生们多读了几遍,无意中引发了孩子们一连串的奇思妙想。

作为还有些资历的“老”教师,没能及时调节好心态,完成从高年级到低年级的跨越,反而还认定低年级的学生头脑简单,这可不是一名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哦!《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如果教师还是机械地让学生在相对封闭的语文环境中读拼音写词语、组词、选词填空,虽然看似熟练掌握了,但只要换一个语言环境,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了。所以作为一个有素养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在字、词、句的单项训练中,巧妙地抓住其中的情境,“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用兵如神,关键在于他不仅仅拥有将士,还能给对手以“草木皆兵”的惶恐。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将我们的语言文字化为“千军万马”,让学生学会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编织锦绣文章。

心有多大,梦想的舞台就有多大;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多高,他们的心就能走多远。虽然语文学习的功底需要长期积累,奇迹不可能时时发生,但如果我们没有创造奇迹的愿望,没有为学生创造奇迹进行相关的教学储备,奇迹就永远与我们无缘。

可爱的孩子们哪,你们不正是一朵朵洁白云朵儿吗,我只需吹起想象的清风,你们便展现各自的风采,飘荡在蔚蓝色的天空,开始快乐的梦想之旅。我真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旅行,因为无论你们像线团、像棉花或是像小鱼,都是老师心中永远的、最美丽的风景!(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完小)

上一篇:感悟“137秒”等 下一篇:在优化中掌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