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8-21 09:58:13

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的货币一体化观点和标准使得最优货币区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以欧元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范本,选取适合建立亚洲统一货币体系的几个最为重要的指标,结合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目标,探索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能性。然后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核心,讨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途径,从而达到亚洲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理论 货币一体化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97―03

一、引言

199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他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为日后欧元区的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被尊称为“欧元之父”。蒙代尔曾多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并建议亚洲应尽快建立与欧盟区的统一货币“欧元”相类似的货币体系,以共同货币为前提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而推动亚洲经济的整体发展。自此,“亚元”这一概念受到了诸多中外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关注。

在经历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许多东亚国家逐渐意识到,单凭本国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还不足以抵御巨大的金融风险,只有加强东亚地区之间在货币领域的合作才可以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并且缓和欧元与美元这样的强势货币带来的压力。

二、最优货币理论框架下的货币可行性分析

从1961年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诞生开始,经济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众多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合进行货币一体化的标准。下面从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经济趋同性和经济冲击对称性、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等标准,来分析东亚国家是否具备开展货币合作或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1.生产要素流动程度。1961年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流动性作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蒙代尔的要素流动论,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和劳务需求的转移。在由两个都处于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状态的经济体所构成的简单模型中,当人们对一国的商品需求转移到另一国的商品时,支付的不均衡引起一国的失业和另一国的通货膨胀。如果两国不属于同一通货区域,运用汇率变动手段有助于缓解两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而在两个经济体使用同一货币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需求转移可通过要素流通来实现。

由以上分析可得,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自由流动的程度越大,在该区域使用单一货币的效率就越高。如果区域内的国家使用单一货币或实行固定汇率,而与区域外的国家实行浮动汇率,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共同货币区,而且这一共同货币区的高度要素流动性符合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作为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共同货币区实行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能够保证成员国之间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在主流国际经济学中,商品的自由流动指标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指标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商品的自由流动程度又可以由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来衡量。因此,可以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对外开放度来间接反映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自由要素的流动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与其他地区相比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最高;其次是韩国和泰国,对外贸易活动对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和日本的开放度比较低,说明两周经济对进出口贸易往来的依赖程度还较小,要素流动性也不强。虽然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参差不齐,但从总体来看,东亚地区多数成员国的贸易开放度均较高,特别是韩国、新加坡以及东盟五国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此有迫切进行货币合作的意向。

2.经济趋同性和经济冲击对称性。经济学中的冲击是指外生事件对一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当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相似,即两国具有高度趋同性时,外界的经济冲击就能够均匀地分散到两个国家。这时两国可采取同样或类似的货币政策来抵消这种具有对称性的经济冲击。以上就是Tower与Willen于1976年提出的“经济冲击对称性”理论,他们还指出组成货币同盟的成员国的宏观调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成员国面临冲击的相似程度。经济对称性越高,冲击相似度越高,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就越低。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很大。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人均GDP要远远超过泰国和马来西亚;虽然中国大陆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仅仅排在全球第95位。由此可见,东亚整体在经济趋同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各国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同样的经济冲击不能均等地分散到各国和地区,因此经济冲击不具有对称性,加入货币同盟的国家将因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必须面临很大的机会成本。

3.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美国经济学家伊格拉姆提出以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从资本要素流动的角度强调,对于高度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长期,资本市场而言,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发生小幅变动,就会引起资本的大规模变动,进而降低汇率的波动幅度。这样一来,便不需要通过调整汇率变动来改善货币联盟区域内的贸易条件。因此,货币共同区内部的成员国之间更适宜实行固定汇率制。在WTO金融服务协议框架下,东亚各国在金融市场准入和金融服务开放等方面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诺(表略)。

有关资料表明,由于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不同,各国对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的态度也不同。日本在金融市场的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领域内的开放力度是最大的,其次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国香港作为除纽约和伦敦之外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其宽松的金融管制政策保证了证券和保险领域的高度开放的特性;新加坡实行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分别管制的政策,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措施非常细致和谨慎;韩国的金融开放步伐相对较缓慢,因为高度依赖银行的融资结构使得银行体系的开放还存在诸多限制;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可能融入WTO多边谈判体制内,近年来加快了金融开放的步伐。从现阶段来看,保险行业的开放幅度最大,而对于涉及到本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敏感领域――银行和证券行业,中国仍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

虽然各国的金融监管力度不一,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也各有倾向,但是从未来金融服务的开放趋势来看,东亚地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合作上具有巨大潜力。

4.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物价稳定是各国短期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调控目标,而通货膨胀率又是衡量物价稳定的最直接指标,因此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短期内的经济问题与经济走势。哈伯勒和弗莱明都曾提出以通货膨胀率相似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同,会影响到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之间的汇率和利率变动,进而迅速引起短期资本的流动,严重时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如果货币区内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便可避免各国运用汇率波动的手段调整国际收支,这也与因加入共同货币区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特性是相一致的。

在过去的13年(1998―2010年)间,东亚地区整体经历了温和的通货膨胀,见表3。具体来看,印度尼西亚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最高,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通货贬值的情况非常严重,~度达到了58%;菲律宾和韩国也保持着较高的物价增长速度;泰国、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中国香港和日本的情况较特殊。中国香港在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2005年之后又经历了过快的物价上涨;日本经济由于持续低迷,通货紧缩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05%,高于美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2.39%和欧元区年平均通货膨胀率2.59%,而且由标准差反映的物价波动性也高于美国和欧元区。因此,按照“通货膨胀率相似性”这一标准,东亚地区并不像欧元区那样具备最优货币区的特质。

虽然,东亚各国物价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距较远,但是总体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使得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表现中独树一帜。

三、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合作途径

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仍旧无法推动货币合作迈出更加有力的步伐。美国金融危机和欧盟债务危机的爆发所引起的全球连锁效应再一次提醒东亚各国必须建立起联动的货币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美元贬值、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经济困难又缺乏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救。虽然东亚地区在目前尚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成立“亚元”这样的货币联盟,但是仍可以从建立货币互换长效机制、汇率合作、外汇储备基金库和本币债券市场等方面敦促东亚区域货币展开进一步合作。更为关键的是由人民币主动承担主导性货币的职责,提升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程度。

1.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东亚经济区域尚没有一种货币能够扮演主导性货币的角色。东亚各国积累的大量美元储备正在面临着美元贬值带来的缩水风险。在不具备成熟条件成立“亚元”货币联盟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加入到东亚货币合作的行列之中,并使人民币适时发挥主导性作用具有战略意义:第一,提高各国短期汇率的稳定性,可以带动复杂的亚洲货币体系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可以减少对美经济关系的过度依赖,弥补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经济结构缺陷。

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在国际上具有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职能。目前的世界性货币以美元和欧元为主。蒙代尔在2011年曾指出,从目前全球货币配置来看,人民币已经取代日元成为继美元区、欧元区之后的第三大货币体系,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人民币成为东亚经济体贸易与投资的主导性货币具有现实条件:一般分析认为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自从2005年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允许跨境结算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境外已经拥有一定的流动性,正逐步朝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方向发展;以中国香港这一亚洲金融中心作为向海外发行债券的战略要地,使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流动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东亚区域外汇储备的首选货币是保证稳定的东亚经济和较低的汇兑风险的必然诉求。表4列出了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国际化进程。

2.强化货币互换机制,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货币互换能够有效解决区域货币流动性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是缓解过多外汇储备压力的得当措施。例如,2000年签署的“清迈倡议”就推动了东亚“10+3”在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进展,这也是东亚各国在金融与货币合作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但是当时尚没有建立较完善的资金运用监测机制,货币互换的效率低下,因此“清迈倡议”的成效并不显著。2010年,“清迈倡议”扩展为多边机制,主要目的是为金融危机下出现短期流动性危机的成员提供援助。货币互换机制是十分有效的货币流动性救助机制,各国应积极促进货币互换长效机制的形成,保证亚洲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大。2006年12月,菲律宾央行开始接纳人民币为其储备货币,人民币首次成为外国官方储备货币。2008年12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央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货币掉期协议,总额多达6500亿元人民币。

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储备和欧元储备构成。在即将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之时,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加剧了东亚外汇储备的危机。东亚经济体建立多边外汇储备基金显得尤为必要。多边外汇储备基金相当于以流动性为中心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它的意义是:第一,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升级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可以显著提升东亚经济体抵御风险的整体实力;第二,组建完善的区域跟踪和监测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危机预警能力;第三,对于国际金融体系而言,区域外汇储备库更是国际金融援助机构的有力补充形式。目前不断完善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在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当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满足了区域内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仍存在启动效率不足和启动成本过高的缺陷。如果外汇储备库有完善的资金补充机制便可以确保储备库的稳定运行。此外,还要鼓励各国以本币出资,储备基金多边化以达到缓冲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和经济刺激方案引起的美元贬值冲击的目的。

3.积极开展汇率合作,健全亚洲债券市场。汇率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体防范短期汇率波动对本区贸易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开展汇率合作要以东盟10国和中日韩达成共识、协调汇率政策为前提,设定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浮动的合理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波动的汇率不会对贸易和投资互换构成显著风险;一旦汇率波动幅度过大,甚至超过这一范围,就需要通过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干预货币市场的运行。

除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之外,东亚其他国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资本管制,债券市场不发达是金融市场不能实现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增强本币在债券市场中的流动性是保证该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核心。人民币作为东亚区域币值较为稳定的货币,应当承担起主导货币的职责,不仅要扩大本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刺激本币债券的需求,还应参与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另外,鉴于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吸收区内大量储蓄投资债券市场,形成长效的流动性救助机制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保证救助基金具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更加增强了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信心。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东亚地区在目前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成立“亚元”这样的货币联盟。东亚国际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远远大于欧盟成员国,先进的发达国家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存,一国内部的高度工业化区域与农业区域并存。除了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等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语言、政治、文化和宗教等非经济障碍对区域货币合作的抑制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东亚地区与欧盟地区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比如金融开放度和通货膨胀率相似度等标准越来越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回顾“清迈倡议”以来东亚区域合作的历程,区域合作的三个必经历史阶段,东亚区域已经顺利实现了贸易与投资层面的广泛合作。在向经济共同体层面和货币联盟层面的阶段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东亚各国政府所做的努力和给予的坚定政治支持充分体现了各国对于发展与繁荣的强烈愿景。该区域稳定繁荣的经济贸易交流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又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最终将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局面。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各国金融领域的合作是货币一体化的必经之路,东亚货币联盟并非只是一个憧憬。

(作者简介:廉洁,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理论云南昆明650221)

(责编:若佳)

上一篇: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下一篇:养猪场的疫病防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