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悖论看概念的可操作性

时间:2022-08-21 08:52:52

由悖论看概念的可操作性

摘 要:本文主要考察几个常见悖论,指出悖论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其涉及的概念没有可操作性,并进行了一些分类,最后则把“说谎者悖论”转化为一个可用反证法证明的问题。

关键词:悖论;概念;可操作性

悖论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有名的“说谎者悖论”――“我在说谎”。这句话是真是假呢?假定它为真,将推出它是假;假定它为假,将推出它是真。

但悖论之所以悖,往往是因为其涉及的概念没有可操作性。区分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概念本身就违反基本的科学定律或常识;(2)概念涉及的对象需要分类,但其分类却不够完备,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3)概念的界定与通常意义不同,却又不加区分地混用,实际上就是偷换概念;(4)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界定,无法应用于具体事物;(5)应用概念时,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引入了额外的因素,而论证时却忽略了。当然,以上的分类并不是那么严格,相互间可能有交叉重叠,甚至有些情况可能都没有被涵盖。

实际上,“说谎者悖论”还包含一个隐性假设:单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它的真假。但这是不可能的,除了逻辑上永真或永假的命题,其他任何命题我们都不能只从命题本身来判断真假。事实上,“我在说谎”并不涉及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根本就无从判断。既然不可能,那么上面假定怎么样将会怎么样的推理,就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屠龙术。其分类可归于(1),也可归于(2)。

再比如芝诺有名的“飞矢不动悖论”――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因为芝诺认为箭在每一个瞬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并由此认定箭在每一瞬间都不动;既然箭在每一瞬间都不动,它又怎么会动呢?我们必须说,芝诺对“不动”的界定并不符合通常的定义――在考察的时段内(无论多么短,都不能为零),每一个瞬间都在同一个位置;实际上,在一个长度为零的单一瞬间,是不可能定义“不动”的。而且,每一个瞬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并不必然意味着每一个瞬间都在同一个位置,还可以每一瞬间在确定但不同的位置――按照通常的定义,这其实就是“动”。另外,芝诺在悖论里并没有对“动”进行定义,事实上,如果把每一个瞬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定义为“不动”,根本就不可能再定义“动”。分类上可归于(3),也可归于(4)。

芝诺还有一个“阿基里斯追龟悖论”,如果用箭代替阿基里斯,并假设乌龟不动,则该悖论可以简化为:一支箭永远不可能从A点飞到B点。仿照芝诺的“二分悖论”,可以这样论证:一支箭要从A点飞到B点,必先飞到AB的中点,而从中点到B点还有中点,……如此下去有无数的中点,永远不可能到达B点。当然,在“二分悖论”中,芝诺找中点的方向刚好和我们相反,但实质上是同一回事――用庄子的话说,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有人认为,该悖论的问题在于空间的无限可分性是不真实的――据说,古希腊的哲人提出原子论就是为了规避这一悖论。原子论当然可以规避这一悖论,但这似乎也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人认为,悖论的根源是芝诺没有极限的概念,不知道无穷级数之和也可能收敛。但即使如此,如果你问芝诺:一尺之棰分无数段,再照原样接起来会是多长?我们想,他的回答应该是一尺,而不会是无限长。(不过,如果真这么想的话,不需要任何的数学技巧,芝诺至少是可以得出1=1/2+1/4+1/8+……的结论,至于这结论最早由谁提出,还有待考证。)

有一个问题是,“一尺之棰”和“万世不竭”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日取其半”!也就是说,“取其半”这个操作总对应一“日”的时间;或者说,空间虽然是无限可分的,但时间却不是。当然,芝诺并没有像庄子一样,明确规定他找中点的操作和时间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从操作性上考虑,我们认为,芝诺实际上是依赖了一个类似庄子那样的隐性假设。或者说,一支箭永远不可能从A点飞到B点,应该理解为:一支箭从A点飞到B点,需要无限长的时间。

但如果时间也无限可分,就不见得是悖论了。至少,我们是可以这样设想一个操作:让空间上一段距离对应一段时间间隔,相应于空间距离上找中点的操作,也有一个时间间隔上找中点的操作,两者一一对应,同时完成;并且规定每次找中点的操作所需的时间,就是上一次找中点后剩余时段的一半。这样,虽然操作仍是无限的,但总时间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支箭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从A点飞到B点。

也许有人说,即使时间无限可分,如果像下面这样来规定操作,似乎也还是悖论:第一次找中点的操作用1秒时间完成,第二次用1/2秒,第三次用1/3秒,……简而言之,即第n次用1/n秒。由于1+1/2+1/4+1/8+……是发散的,所以需要的时间仍然是无限长。

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不论是这个操作,还是“日取其半”的操作,实际上都是规定箭在减速运动,而且箭趋近于B点时的极限速度为零。这显然违背伽利略的惯性原理: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以及重力影响的话,箭在射中目标前应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实际上,只有我们前面给出的操作,才满足这一要求。

当然,芝诺不可能知道惯性原理,不过,即使从古希腊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看,减速也应该需要力是变化的。既然有变化因素存在,不同的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实在是很自然的事情;各有原因的不同结论之间,当然不存在“悖”的问题。这样理解的话,分类可归于(5)。

下面,我们来看罗素悖论,《现代数学引论》的表述如下――“每个集合S本身不能又是S的元素”(也即S[?]S),“如果允许S∈S,就会混淆层次,导致矛盾。把一切集合分成以下A和B两类:A={SS[?]S},B={SS∈S}。则每个集合都属于其中一类,我们问集合A属于哪一类?如果A属于A,这和A的定义矛盾;如果A属于B,自然A就不属于A,这有和B的定义矛盾。”

首先,这涉及到怎么理解“每个集合S”的问题。我们认为,“每个集合S”应该理解为――S可以代表任何一个集合:那么,如果允许S∈S,其实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集合都具有自身是自身元素的性质,那就不可能还有自身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同理,如果允许S[?]S,也就不可能还有自身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换句话说,集合要么只有A类,要么只有B类,不可能既有A类,又有B类。很显然,罗素并不是这么理解的。

上一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 下一篇:依靠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