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城市文化观

时间:2022-06-23 07:54:52

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城市文化观

摘 要:通过对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本的细读,认为其在对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理论进行阐释的同时,也衍生出对城市文化与后现代生活方式的解读。鲍德里亚“符号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社会的城市体现出更多的影像和自我意识,既是文化的消费中心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中心。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观,抵制符号消费的炫耀性质。

关键词:消费社会;城市文化;消费观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消费社会》更是为当代社会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结合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思想,阐释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在“符号消费”文化背景下,审视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揭示后现代城市文化的特点,提出独特的消费社会城市文化观。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而这一时期,各国将精力放在了发展本国经济上,创造了空前的繁荣。鲍德里亚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繁荣以“物”的“丰盛”和“堆积”出现。鲍德里亚描绘到:“大型百货商场里充满了各种奢华的罐装品、食品和服饰,它们已成为富裕的主要场景和几何中心,我们的市场、商业大街和购物中心是我们的迦南之谷,但其中流淌着的不再是奶和蜜,而是番茄酱和塑料制品。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不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物质的过剩,是对每一个人都表现出来的过剩。”在鲍德里亚看来,在物的极大丰盛社会,消费不再是依附生产而发生的,他提出,“如今,消费(如果说该词具有不同于庸俗经济学家的含义的话)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即商品完全被当作符号,被当作符号价值,而符号(文化)则被当作商品,……如今任何东西(物品、服务、身体、性、文化、知识等等)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单独被作为符号来解释,或者单独被作为商品来把握,在一般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任何东西既不单独是商品也不单独是文化,而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结合体。”①

鲍德里亚认为面向大众的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使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其意义可以任意的由它在能指的自我参考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定。因此消费就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际用途的消费,而应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这样就从对“物”的消费变成了对“符号”的消费。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人们感受到的商品不再是普通的物品了,而是被赋予一连串意义和指示的符号,这里物就具有了除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的价值,那就是符号价值了。消费,通常看来就是对物的占有、使用和消耗。物之所以能被消费,就在于它具有功能价值,也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然而,在后现代社会或曰后物质社会,物的消费不再是对物的占有和消耗,不再是对其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指向符号的消费。

在商品的符号领域,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鲍德里亚注意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电讯大众传媒的关键作用。电视过多的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的感知这个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符号和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距,在鲍德里亚看来,“我们生活的每处地方,都处在现实的‘审美’光环之下”。消费文化中生活的人们已经把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的谋划,变成了对自己个性的展示以及对生活样式的感知。人们已经意识到消费文化中的个体已经不仅仅谈论他的服饰,而且还谈论他的家居,家中的陈设与装潢,汽车及其他活动,根据这些东西有无品味,人们就可对它们的主人进行解读或者进行等级划分。

二、城市文化与后现代生活方式

“文化”这个词具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一个是作为艺术的文化,它是文化产品与体验的精神升华是高雅文化。而城市总是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那些空间构型、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本身恰恰是具体文化符号的表现。②在现代这两种文化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作为艺术的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了,它吸收了现实社会中的大众生活和日常文化,任何物体与体验都被认为是与文化相关的。在当代社会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中心,他们拥有艺术瑰宝和文化遗产。这些瑰宝和遗产,既收藏在博物馆与美术馆中,也体现在城市建筑构架与布局之中,他们代表着城市文化资本的主要资源。一些城市可以被看做是一件“艺术作品”,一些格外突出的“自然美”的城市既可以看作是城市名望之泉,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资本之源。因此,在迈克.费瑟斯通看来,国家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及私营企业家,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就可以寻求在文化方面进行投资,搜索他们对重要的城市形象的感觉。

鲍德里亚认识到,“人们试图接受一切,品尝一切,感触一切。他们要触觉和操纵的那一切体验,是一种统一的大众效应。他们从未预料到这样活跃的、摧毁一切的迷狂:一种对并不理解的文化礼物如此原初的、粗野的反应,一种类似于打家劫舍或者劫掠圣陵宝地的狂热”。③在购物中心、商业广场和百货商店中购物已经成了一种体验。城市则变成了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变成了对购物中心的重新设计和扩张。在这些体验中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文化失序和风格杂汇的空间特征。当然人群本身就是场景的一部分,当你观看他人的时候,也在向别人展示着你自己。而对那些缺少自我约束、或者濒于失去自控的人来说,则需要进行外在控制来维持秩序。那么商场、百货商店等公共空间,公众都处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避免了粗暴的争吵、麻烦和纠纷。

人们进行购物的过程是对丰富的物的占有的过程,通过这种占有使他们有别于他人,获得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人们也在这种追求个性的消费过程中磨灭了自己的自然个性而建立一种符号特征。在后现代城市中,媒介广告等大肆的宣传创造出来的文化实际是复制的,无差异的。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文化观

很多时候,符号消费的用意“主要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因此,这种消费实则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挑起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这种“炫耀性的消费”一旦被接受,人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一方面应该注意提倡合理的物质消费,主张物质与精神同等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构建消费理性,帮助人们摆脱对符号(时尚)的盲目追求,从而将他们在物的主宰下解放出来。

消费异化现象在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出现,并拥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如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疯狂宴饮,不断追求高档服饰和名牌轿车,购置豪华别墅等。社会中的有些成员,尤其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更多地把消费过程作为某种意义和信息的符号表达过程,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性消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并由此带来荣耀、声望和名誉,这是一种典型的“炫耀性消费”,这种消费滋长了人们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是其必然产物,是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消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倾向于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转变。人们对市场产生了一种依赖性,表现为对商品和服务的依赖。这样只会导致物的过度丰盛和精神的极度匮乏,我国应该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们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能力,从而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正确的消费文化观强调的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生存不是目的。推行“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目标,消费价值不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人是一切发展事务的规划者、决策者和参与者,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身的自我改造,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人们应该在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唤醒沉迷在符号消费中的大众从象征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以求心理欲望满足的虚幻里摆脱出来,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而发挥主体文化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引导人们合理消费,使我国消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符合我国现时代的经济水平。同时,我们应自觉抵制消费的异化状态,真正推进经济增长。

引文注释

① Jean Baudrillard,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Telos Press, 1981.

②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③ [法]让・鲍德里亚著.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社,2000.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功能 下一篇:刍议企业财务分析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