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权分立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

时间:2022-08-21 07:49:27

论三权分立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

【摘 要】 文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三权分立制”的利与弊,阐述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必然性及特点,探讨了弘扬宪法精神,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制度信念的途径。要确立权力价值主体意识,破除“官民对抗”思想,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三权分立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法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公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得到提高。不再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发达的现代传媒业使关心国内外形势和外国管理体制的人愈来愈多。如:美国总统选举、欧债危机、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局势、伊朗军演等等均被人们所关注。在此过程中,许多人被西方国家的全民选举和“三权分立制”遮住了眼睛,盲目崇拜全民选举和“三权分立”,而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颇有微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正确理解我国《宪法》第2条所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根本政治制度,认识西方“三权分立制”的本质内容仍然十分必要,并有重要意义。

一、一分为二看“三权分立制”

“三权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独立行使职权,但又相互约束,以保持平衡关系。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组织活动原则。该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系统提出此理论的是罗克,将其归纳为立法、行政、对外政策,但将“三权”最后界定为立法、行政、司法的则是孟德斯鸠。它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法律实践中的表现是以权力对抗权力,以权力制衡权力。从理论上看虽然有其科学的成分,但从最基本的方面来看是不科学的,恩格斯说:“三权分立实质是分工,而不是分权”。其利弊如下:

1、有利方面

(1)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以权力对抗权力,以权力制衡权力,从表现上看,可以防止国家权力过于集中,总统的决策要经过议会的通过,司法机关享有最高的司法监督权。对政策的执行,议会的议员可以进行监督行政人员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这样可以防止独裁专制和,官员腐败。从这一点上讲是有科学道理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作为管理国家的技术规则来借鉴。但绝不能用来搞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制约,搞阶级分权。

(2)较彻底地铲除了政治特权。“三权分立”各施其职,相互制约的这种制度,较为彻底地铲除了封建社会君主特权,即是国家总统,也要受到议会的表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而不能随心所欲。通过竞争上来的官员都要用心工作,否则就会被很快淘汰,有利于防止权力垄断、个人独裁和官员腐败。

2、不利方面

(1)利益集团之间相互角逐。“三权分立”的实质最初是阶级分权,后来则成了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它是和轮流执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每次的总统选举都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人进行竞争。而整个竞选道路则是用“黄金”铺成的,最终胜利者也往往是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哪一方,这样则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的社会民众。

(2)权力在争论中抵消。“三权分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权力制约权力。总统代表政府的决策要经过议会的通过,议会是有产阶级的民主“宴席”,是少数的众人之治。经常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有时还大打出手。把时间都用在了争论上,最后的结果是双方相互妥协,各让一步,这样使得部分的权力被“抵消”掉了,都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邓小平同志曾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争取干,一争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都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种思想正是“三权分立”所不具备的。

(3)“三权分立”的作用日渐萎缩。随着时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经济发展日益迅速,要求政府决策及时适应市场要求,决策要“快”、“进”、“齐”,即反映市场要求要快,内容要先进合理,执行要统一。但“三权分立”的那种权力制衡,反映则缓慢,导致政府决策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这样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变的名存实亡,尤其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国家,行政权已远远大于议会的权力,如: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决策及行动的作出,都是没有通过议会,实施的是“先斩后奏”。所以,“三权分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终将被淘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的发展没有经过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共和阶段的历史,多数人民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中走过来的。所以,民主意识不强,参政能力有限,这样,我国搞西方的全民选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既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虽然国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我国仍然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因为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相比较存在着它的自身优越性和先进性。

1、众人之治

西方的议会制民主总是有产阶级行使权力的“俱乐部”,它是将封建君主的一人之治变成了占人口少数的有产阶级的所谓“众人之治”,在西方的议会中几乎找不到贫穷的议员。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则是将占人口少数的有产阶级的所谓“众人之治”变成了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真正意义上的众人之治。所以,在我国的人民代表中既有资产上百万的民营企业家,也有真正工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代表。而且从代表的范围上看既有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代表,又有占人口比重极小的少数民族代表,其代表的利益成分远比西方议会制的范围更广阔。

2、保证实施

我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能够保证国家权力集中统一、有效地实施。如:三峡工程的建成、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汶川地震的有效救援等等都是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迅速有效开展的,而西方“三权分立制”在这样的大事决策上会出现拖延、争论、断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民主集中原则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使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近年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应对市场通货膨胀等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广纳人才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政权组织形式有利于在我国的国家组织机构中吸纳社会各层、各界的人才,特别是各方面科技人才参加政权机关的决策和管理活动。由于我国人民代表的广泛性,所以,会将社会各层面上的优秀人才选举到国家组织机构中来。综观今日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行政首长,亮点颇多。一是在知识水平方面,所有的部长级干部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博士已不为鲜见。二是突出能力打破年龄界限,出现了一批年轻的部长级干部。且多人均在国外学习过专业知识,通晓多方面专业知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批干部集体代表人民的意志管理国家事务。他们有法治精神、有民主素养、有道德操守、有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良好的政治制度。

4、真实民主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第一次将被选举权交给了劳动人民大众。不论其家庭财产状况、民族出身、从事职业等因素,只要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可以参加国家管理。而“三权分立制”只把选举权交给了民众,但被选举权始终控制在有产阶级手中,按照占有多数财富的少数人的利益去管理国家事务。

三、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弘扬宪法精神

法治,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更确切的说,法治是制度和精神的有机体。从社会层面看,法治无非是人类凭借法律规则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从精神层面看,法治却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人对法律规则的依赖所形成的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坚定信念。而这种精神信念则靠社会价值取向去培养、催化和支持。

社会价值取向是指一个社会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反对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对人们价值选择的一种引导。要确立法治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将社会公众的人文精神进行蓄积和升华,最后将其外化为一种社会的客观形式。我国宪法已颁布近60年,但在法制宣传中却总是忽视对宪法精神的培养,即从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上去培养宪法意识。所以,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制度信念,应从宪法精神的培养入手,倡导两种价值观念:

1、确立权力价值主体意识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明确表达了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因此,加强人民主体意识的培养,树立国家是人民自己的国家的观念,则十分必要。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人存在利己主义、拜权主义等价值观念,认为只要自己有权、有钱,日子就会过得好,就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把国家利益束之高阁于文件和书本中。此种思想不符合宪法精神,是权力本位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必须培养宪法精神,使其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想国家之所想。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只有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具备了这种价值观念,国家的集体意识才能被唤醒,整个民族精神才能得到集中体现。只有这样,作为国家大家庭中一员的个人来说,才有幸福、安全感可言。如果国家这台机器出了故障,作为国家的一个零部件的个人也不会正常运转,不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2、破除“官民对抗”思想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往往是为极力支撑人治主义,即官治民的思想,官与民之间往往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但从我国实施法治后,宪法中明确表明,我国是无产阶级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从她诞生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党除了为人民利益奋斗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利益诉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如:强制拆迁、暴力执法、等问题,但这些只是部分干部在加快发展上手段和目的产生背离,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和使命。所以,在我国,官民关系永远不会是对立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广大人民和党的干部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应共同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我国的发展建设道路上,我们饱尝过失败的苦涩,分享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受过外来压力所带来的艰辛。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不难得出:只有在社会公众的思想领域中深埋法治这粒种子,引导人民确立正确价值观念,深刻理解我国宪法的精神实质,才能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目标。

(上接第95页)

之间的竞争,即企业不但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ERP系统正是适应了这一市场竞争的需要,采购人员只要在系统中需要建立客户主数据、供应商主数据、成交价格数据并实时更新和添加,就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并且方便随时调出相关物料的价格变化,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

3、ERP系统功能提高了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1)ERP系统可以通过销售人员在系统中“发货过账”后,出具发票,自动产生会计凭证,节约了会计人员的劳动成本,可以使财务人员甩掉了繁重的核算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资产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监督、控制和分析工作上,强化了管理职能。

(2)ERP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方法,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不仅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人为出错率,而且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完全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直至最细微的环节,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3)ERP具有项目管理的模块功能,销售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报价单创建新品销售订单,使两者相关联。在新品执行过程中,可以对比实际发生的成本与开始报价时的预估成本的差异,从而掌握项目的收益情况。

(4)ERP系统实现各部门统一协同工作,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在梳理业务流程后,我们发现ERP系统并不是万能的系统,它不能满足我们业务需要的所有功能,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便利性,我们需要提出业务专用的报表开发需求,如出付的销售总表、销售的回款情况表、原材料采购报表等都需要单独的进行系统开发。

四、结论

ERP软件系统不是自动化管理软件,它是基于统一的数据源,帮助企业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分析,是把逻辑上相关联的业务紧密连接在一起,重复工作和多余数据完全被取消,业务流程被优化。企业若想把ERP软件系统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就必须得到管理层地重视,全力推动做好基础管理工作,蓝图流程设计明晰,其中还要加入公司的自身管理特点和创新,培训员工规范化操作和保持各部门的良好沟通,及时解决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充分利用ERP的最大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公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侧卫,2009~2028民机市场需求量预测.航空制造网,2010.2.

[2] 柴莹辉.单通道飞机竞争再升级.中国经营报,2010.4.

[3] 中国大飞机研发有序推进,国际航空市场将有新格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2.2.

[4] 赵丹妮.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思想”落地.世界经理人,2010.5.

[5] 许学峰.ERP管理的得与失.世界经理人,2007.6.

[6] 马沛.探究SaaS模式下ERP的中国之路.IT专家网,2008.9.

【作者简介】

王剑华(1976-)女,汉族,江苏人,职称: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现任职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国际有限公司.

(上接第101页)

[2] 叶龙,吕海军主编.管理沟通―理念与技能[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升奎著.沟通学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 彭忠益著.组织中的领导行为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行政沟通简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6.9.

[6] 陈浩.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组织运作效率[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12.

上一篇: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干部培训教学针对性和实... 下一篇: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浅析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