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铅”方便面可怕吗?

时间:2022-08-21 07:21:59

前不久台湾媒体报道称,统一、康师傅等主流方便面品牌的调料包里发现了重金属铅、砷、汞等。这个新闻给饱受争议的“快餐食品”又泼了一盆冷水。这些食品怎么了?检测到的铅会不会导致中毒呢?

含铅不安全,为什么不能避免?

随着多年的工业发展,包括铅在内的重金属和各种污染物早已遍布土壤、水体和空气,无论中国还是欧美日概莫能外。世界各国对待这一类污染物普遍采取的应对办法就是“风险控制”,比如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工艺规范等。

那么对于铅,到底多少算安全呢?国际权威机构JECFA曾经为铅制定了一个“容许摄入量”,但后来这个“容许量”被取消了,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避免摄入铅。不过,铅的健康风险仍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只要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这一风险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方便面里的铅含量到底会不会有健康危害?

媒体称,由于目前台湾并未对泡面的油包制定重金属限量标准,因此暂无法判定是否超量。如果按大陆的标准,根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的规定,调味料的铅限量为1毫克/千克(百万分之一),而媒体报道中含铅量最高的“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酱包也只有0.222毫克/千克,远低于我们的限量值。

媒体报道中还提到了方便面中的油包,按照大陆的标准,油的铅限量是0.1毫克/千克,因为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油里的铅含量完全可以控制到比调料低得多的水平。但是,检测了多少份样品,数据的分布如何,媒体报道中缺失了很多细节,所以这里不便做进一步推断。当然,如果真的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应该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

我们要怎么看待铅带来的健康隐患

抛开方便面这个话题,单从控制铅污染的角度说。我们摄入铅的三大途径是谷物、蔬菜和肉类,所以方便面调料包里的铅实在不是“主要矛盾”。可能很多人不知道,2005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将大米铅限量降低到0.2毫克/千克,2年之后的监测数据表明,我们的铅摄入量一下子下降了37%,证明了控制谷物中的铅污染的重要性。只不过时代的进步,食品安全的改善,也许并不是那么“肉眼可见”罢了。

最后要说说“检出”的问题。现代检测技术飞速发展,我们的检测极限已经达到一万亿分之一甚至更低浓度。在食品中“检出”某种物质,必须从“剂量决定毒性”的角度看问题,不要为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而因噎废食。

居家生活,大家都喜欢

在家摆上几盆植物来点缀家装,为家庭中增添一点色彩。不过,现在家庭植物种类繁多,走进一家花店,那植物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别说对于我这种选择强迫症患者,就是财大气粗的土豪选起来也是毫无头绪吧。

不过,买家再精也都不过商家,各种植物经过精明的商家一番包装,就都具有了别样的功能,比如,有一条“家中摆放这些植物的好处”的消息,就介绍到“滴水观音除灰尘,君子兰释放氧气,橡皮树除有害物,文竹灭细菌,银皇后净化空气,铁线蕨和常春藤吸甲醛,吊兰吸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芦荟空气清洁器,棕竹除重金属污染和二氧化碳,龟背竹夜间吸收二氧化碳,发财树化烟的废气,仙人掌减电磁辐射。”怎么样,“功能”明确,一目了然,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不会挑植物啦!

且慢,本着geek精神的我们,对待这些信息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这些植物,究竟有没有这些功能呢?

植物能除PM2.5吗?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经常爆表的PM2.5值着实让人们深深感到“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不少商家打出了“植物吸收PM2.5”“植物除尘”的名号。一些号称具有除尘功能的植物比如滴水观音等成了热门商品。

“植物能除尘”以及衍生出的“植物能吸收PM2.5”的说法,其实主要是由于人们常看到植物叶片经常沾满灰尘而流传开的。其实,沾染的灰尘并不是植物自己去抢夺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而来,只是一个被动的结果。那些看似光滑平整的植物叶片,如果放在显微镜下去观察,就会发现那光洁的叶片其实是粗糙不平的。这是因为在植物叶片表面是由犬牙交错的表皮细胞构成,在表皮细胞外侧还会有分泌产生的一些角质或蜡质层。这些角质或蜡质对表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一些植物还具有毛等结构。这些粗糙的叶片表面,大大增加了叶片的表面积,当尘埃颗粒落在叶片上时,就被阻滞、吸附在凸凹的缝隙之中。对于PM2.5颗粒,还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停留在植物叶片内。可见,植物对于那些“自投罗网”的尘埃颗粒可以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对于室内其他地方,就真的“望尘莫及”了。之所以认为滴水观音会除尘,只是因为它叶片大、更容易观察到“落灰”现象罢了。

事实上,植物最容易发挥除尘作用的,是室外环境。因为成片种植的植物能够有效降低风速。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裹挟的尘埃颗粒便更容易沉降下来,从而达到减少尘土飞扬的目的。对于室内一般0.3m/s左右的空气流速【1】??来说,植物除尘的目标,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罢了。

植物能清除室内气体污染物吗?

每当有人装修新家时,总会收到这样的建议:多放些吊兰、常春藤,能吸收甲醛。而新闻上那多起甲醛导致白血病的报道,又加剧了人们的恐惧。于是很多人的新家恨不得打造成“植物园”、“热带雨林”来吸收那些令人不快的甲醛。

事实上,之前已经有文章(除甲醛,竹炭绿植不给力)分析过,植物对甲醛的吸收量实际上相当低,大多在1mg/h/㎡的数量级上甚至更低【2】,而备受推崇的吊兰甚至只有0.15 mg/h/【3】。对于动辄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来说,若想把室内甲醛浓度从0.5mg/m2降低到国家标准的0.1mg/m2,需要个把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吸收量真是杯水车薪。

不过,除了甲醛,还有其他气体呀,植物能够除去么?答案和甲醛一样:能吸收,但不够给力。例如,植物吸收吸收的硫元素有约90%来自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4】,按说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应该足够高了吧?但实际上植物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速度也算不快,最高的红木荷也就是每千克干叶片10mg/h左右【5】,换算过来和甲醛相差不多。对于吸烟产生的氮氧化物,植物吸收能力也不佳,一般也在每千克干叶片1-5mg/h左右【6】。而一氧化碳的程度更为特殊,因为它本身就是植物体内的气体信号分子【7】,从外界摄取的量极少。同时要考虑的是,在植物吸收这些气体的同时,室内还在产生这些气体分子,又使得本就不明显的吸收效果再打了一个折扣。因此,要想去除家中的气体污染物,每天开窗通风(当然是选择非雾霾天气)是最好、最经济的选择。

对于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植物实际上是将其和体内一些物质分子结合,并进行转化,从而达到耐受的目的【4】。不同的植物对于这些物质的耐受性并不相同,有些对于化学物质敏感的植物,例如红花酢浆草和三角梅对甲醛、紫花苜蓿对二氧化硫、矮牵牛和鸢尾对二氧化氮等,在较低浓度下就能产生直观可见的毒害反应。这些植物无法起到吸收这些污染物的作用,但是可以作为环境中存在这些污染物的指标,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好处”吧。

植物能除菌么?

在电视广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标榜含有“来自植物的天然抑菌成分”的产品。平心而论,不少植物所含物质都有杀菌、抑菌作用,我们最熟悉的大蒜,就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不过,要让植物能起到除去室内细菌的作用,那么就必须得让植物所含的杀菌物质和细菌接触才行。一种方式是,细菌主动出击,落在植物叶片上甚至入侵到植物体内,这样正中植物下怀,毕竟植物所产生的这些抗菌物质正是为它们准备的。但是这一方式,就和我们上面说到的“除尘”一样,只能被动的杀灭细菌,没有“室内除菌”的意义了。

当然这次,植物可以主动出击了。在植物的挥发性成分中,也含有不少抗菌物质。比如我们常见的夹竹桃,其挥发性气体中就含有水杨酸甲酯、丙烯酸等杀菌抑菌成分【8】。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能够“主动出击”的挥发性物质,大多都带有令人不太愉快的刺激性气味,并不适宜在室内种植。而且,挥发性物质的散发大多需要太阳照射加温,室内缺乏光照,因此挥发性物质的除菌作用也要大打折扣。至于文竹,其本身就缺乏挥发性物质,又是阴生植物,叶片纤细,对尘埃、细菌的滞留作用差,因此想要靠文竹抗菌,实在是勉为其难。

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吗?

这个问题乍一看像是一个没有必要的问题。植物作为依靠光合作用为生的自养生物,当然会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上一篇:浅析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勘察设计业的影响及解决... 下一篇:电视转播车的发展和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