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冬枣棉铃虫重发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21 06:41:18

滨州市冬枣棉铃虫重发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 棉铃虫是滨州市近年来发生危害逐年趋重的冬枣园主要害虫。阐述了棉铃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冬枣园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趋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冬枣棉铃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措施;山东滨州

中图分类号 S436.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53-01

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国内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棉铃虫为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能为害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果树等作物。近年来,棉铃虫在滨州市冬枣园发生危害较为普遍,并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冬枣园虫量不断扩大,尤其在沾化、无棣2个县冬枣园发生最重,不但影响了冬枣产量、品质,而且给枣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 形态特征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4~18 mm,翅展30~38 mm,灰褐色[1]。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42 mm,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头部黄褐色,气门白色[2]。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2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卵:卵约0.5 mm,乳白色,半球形,具纵横网格。蛹:蛹长17~21 mm,黄褐色,臀棘钩刺2根[3]。

2 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滨州市每年发生4代,以滞育蛹越冬,9月下旬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化蛹越冬[4]。翌年春气温回升15 ℃以上时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下旬,盛发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旬末至中旬初,盛发于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旬末至中旬,盛发于7月中下旬;第3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发生期延续的时间较长。成虫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具有趋光性[5]。喜食冬枣幼嫩组织,近年来在滨州市冬枣上危害有加重趋势。

3 发生趋重原因

枣园内间作的南瓜、茄子、辣椒及棉花、大豆、花生等是棉铃虫较喜食的植物。随着冬枣种植面积增大,间作物面积的缩小,冬枣就成为重要寄主,造成棉铃虫危害冬枣逐年趋重[6]。近年来,滨州市大面积种植冬枣树,而粮棉等作物面积相应减少,种植业结构的变化使食性杂的棉铃虫转移为害枣树。由于长期化学防治棉铃虫,杀伤了大量天敌,同时其抗药性又增强,造成冬枣棉铃虫发生加重[7]。随着冬枣密植园的推广,土肥水管理不断加强,加之修剪不合理,为棉铃虫的越冬及产卵创造了较好的气候条件。

4 综合防治措施

要抓住一个“早”字,预防为主,早防早治,对症下药,综合防治,即能很好地控制冬枣棉铃虫的危害。一是农业防治。早春翻树盘,消灭越冬蛹;注意中耕除草,可人工抹杀棉铃虫卵和幼虫。枣园不宜间作棉铃虫喜食的作物,合理修剪,尽量避免在枣园内及其四周种植棉花,减轻棉铃虫对枣树的危害。二是物理防治。可用棉铃虫雌性诱芯诱杀雄虫[8]。把二年生的杨树枝条剪成长60~70 cm,5~10根捆在一起,于每天傍晚在枣园插150把/hm2诱杀成虫[9]。在成虫盛发期每3 hm2安装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1盏进行诱杀。三是生物防治。防治冬枣棉铃虫可用25%灭幼脲3号1 500倍液均匀喷洒,也可用Bt乳剂3 750 mL/hm2,对水600 kg,间隔3~4 d喷1次,连喷3~4次[10];另外,在枣园棉铃虫的初孵盛期,释放草蛉7.5万~9.0万头/hm2,也可释放赤眼蜂22.5万~30.0万头/hm2 [11]。四是化学防治。幼龄幼虫盛期及时喷药,在非普遍发生的枣园中挑治“发生中心”,喷湿虫囊。药剂可选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600倍液,或含活孢子1亿个/mL的杀螟杆菌,或菌液含活孢子1亿个/mL的青虫菌,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2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采收前7 d停止用药[12]。

5 参考文献

[1] 曼苏尔·再肯,布丽布丽汗·加尼木汗.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2(3):28.

[2] 张丽琼,韩斌杰.玉门市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11(12):56-57.

[3] 尹建华.当前棉铃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2011(3):26-27.

[4] 李桂琴.棉铃虫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2):41-42.

[5] 沙代提力,艾合买提,帕提古丽.棉铃虫综合防治措施[J].农村科技,2009(6):48.

[6] 阿布力米提·依拉洪,古丽努尔,热依木江.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99.

[7] 高布尔.棉铃虫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0):74,78.

[8] 张凤花,巩玉芳,祁昌芳,等.敦煌市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7(9):65-66.

[9] 于冬梅,陈春华,汤晓红.石河子棉铃虫的消长原因及防治要点[J].石河子科技,2006(4):30-31.

[10] 魏娟,郭天凤.棉铃虫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6(3):32.

[11] 郭志强,彭伟.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2006(3):31-32.

[12] 王金平.北方棉区棉铃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64,67.

上一篇: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中湾国家油松良种基地种实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