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感想

时间:2022-08-21 03:06:15

“学案导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感想

【摘要】本文对中学地理教学“学案导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的设计、流程、素材选择、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 地理教学应用 感想

《全日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指出:“学习高中地理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因而地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了更好地完成大纲要求的目标任务,本学期,我校高一年部试在地理、化学、生物三科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为主要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案教学的实施,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感想:

1.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符合认识规律,结构化、系统化。重点是把地理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上,要能够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一环扣一环,前后呼应,相互衔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衔接流畅,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有事做,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听、说、读、写、记、思、论、练紧密结合的过程。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在学案导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流程一般是“精心编制学案和教案精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易错的地方提供反馈信息辅导答疑”。学生的学习流程一般是“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基本操作方法是:提前把一节课的学案发给学生或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3.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问题。教科书体现“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可以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联系学生实际还包括编写书时选用与使用对象的地区特点、学习条件相符的素材。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教科书在选材时应注意体现这种时代性。

4.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6.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真正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7.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地理新授课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地理学科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成绩转向学习的主体 ——学生——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室读本》-2(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吴育红,贾凤梅.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5).

(作者单位: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例谈《建筑测量》教与学有效结合的四种方法 下一篇: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