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空间发展演进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8-21 02:52:44

台州市空间发展演进分析及建议

【摘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以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台州亟需新的战略性空间资源来满足经济规模扩大的需求,从而保证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通过对台州市空间发展演进的分析,为政府规划管理和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空间发展及合理布局提供战略性思考。

【关键词】空间发展 开发次序 点轴系统 南北协作

浙江城市群中,与杭、宁、温相比,台州市县域经济较强,目前多以自下而上的块状经济为产业主体,城镇空间布局不同程度地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但同时台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协调空间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参与国际竞争中合理安排空间开发次序、取得最佳国际分工利益的重要保障。

一、台州空间发展结构的演进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台州市空间发展结构的演进历史实际上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台州的空间发展途径经历了“溪―桥―门”的发展路径,通俗地说,也就是逐步从沿溪(江)时代、沿路时代步入沿海时代。

1、农业经济为主时代:以地理、政治中心为主的空间发展结构,点少轴少

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主要由政府计划决定,核心是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除了地区和县治所在地,台州广大农村这一时期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台州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是以当时台州地区所在地临海为中心、各县治所在地为次中心,形成以水路(溪、江)和公路为轴的发展格局。

2、农村工业化时期:以沿路开发为主的空间布局结构,点多轴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台州市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南部农村大量兴办企业,形成“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独特景象。作为台州的重要出海口和经济中心,椒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台州市级机关搬到椒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日益扩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轴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台州市内工业区数量多、规模小、产出低、布局散、污染重。根据相关资料,2004年统计出台州市曾有各类园区87个,其中71个园区位于沿海地区。

3、工业化中期:以海上门户地区开发为主的空间新布局,轴线实现网络化

台州市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台州市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领导、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温岭和临海成为次中心。在浙江省相继提出了城市化战略、强县战略、中心镇战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生态省建设等发展设想后,台州市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在地域空间逐步加以统筹考虑和有机整合,开始逐渐规划建设沿海高速和大力建设沿海产业带。台州滨海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海港的作用越来越大,产业园区逐渐整合,生态环境恶化有所减缓。2004年台州市的87个开发区、园区通过清理整顿,已下文撤销、清除、停办或要求撤销的有70多个,整合提升重新申报设立的部级和省级批准的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14个。台州市初步形成了“北部二线、中部一圈、南部三片”的空间发展格局。

二、新时期台州市空间发展的新形势和发展原则

1、空间发展新形势

目前,各县、市、区已有规划的建设用地都己经或将被占尽,工业用地供求矛盾十分尖锐。为了解决工业用地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台州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考虑拓展或规划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从土地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把目光瞄向了东部环台州湾的沿海地区,建设“海上台州”,以港口开发与滩涂围垦为突破口、沿海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区域内产业集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上海以及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崛起,台州经济发展的向心力日趋北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握手宁波港都体现了台州北进的强烈意愿。北进的战略不仅仅是政府导向,也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层面。随着杭州湾大桥的通车,浙江东南沿海的交通格局也会有所调整。因此,建设甬台温沿海高速的规划已经在实施中,而这条复线对于台州更是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仅将分流甬台温的压力,更是一举打通台州沿海各个县区的交往,对于台州沿海产业带的布局和经济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空间发展的“五大原则”和“三带两群两网”

新时期台州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台州经济国际竞争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加快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优化市内区域经济布局;突出“生态优先”原则,合理界定各类生态功能区,严格加以保护;突出“城市核心”原则,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导入城市经济圈发展模式;突出“交通关联”原则,既要发挥交通网络对形成高效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的引导作用,又要根据空间结构合理化要求优化交通网架;突出“双重协调”原则,综合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协调不同空间主体的发展利益。

台州市的沿海地区,要以加快沿海交通干线为目标,使之成为台州的主要发展轴,要加快“接轨上海、握手宁波”,进一步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交通与物流网络,形成以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甬台温铁路、台金高速等为骨干的对外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台州港口集疏运系统的腹地范围。

台州沿海产业带包括现有台州市产业和台州市新的成长空间,主要是沿海工业区块。台州市要定位于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中心,要建设成为联接长三角的经济走廊、陆海联动的黄金海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着力壮大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模具与塑料制品、船舶等支柱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日用小商品、工艺品家具、家用电器、通用机械等成长性产业集群。配套建设能源输出、海洋、绿色农产品、休闲观光、现代服务等产业基地,形成“三带两群两网”(即先进制造产业带、海洋产业带、生态产业带;优势显著的国际性产业集群、功能完善的沿海城镇群;高效先进的基础设施网、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网)的空间架构。

三、推进台州空间发展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统筹发展,城乡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民收入均处于全国前列,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新时期台州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台州市要在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处理好城乡协调发展,合理界定城乡各种功能分区,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完善城镇群的城市功能。要从为适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稳定与发展要求提供有力保障的角度,全面加强农村地区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文化、体育、安全应急等社会基础设施网络。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道路、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

2、以人为本,均衡发展

新时期要突出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的现代素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突出欠发达地区作为市域生态屏障的功能,处理好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市生态保护的关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相应的政绩考核可单独作为一种类型。强化生态资本开发,通过全面开放化生态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生态型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强化人力资本开发,加强基础教育与农民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探索建立人力资本柔性吸纳机制。强化与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通过深入实施“南北协作”、“对口帮扶”、“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三大工程,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协作、工业异地开发、异地代保。

3、规划领先,政策调控

区域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其发展、协调、调控功能,推动全市高效合理空间结构的形成。强化区域规划实施机制建设,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对规划中属于公共性主要由政府承担的项目要制定相应投资、资源供给政策。属于竞争性领域的项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付诸实施,建立更加开放、民主、透明的规划编制体系,反映民意、体现民权、集中民智。在正式规划途径之外,利用咨询、讨论、交流、参与等措施,广泛吸收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团、企业和群众等参与规划全过程,以自我需求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被区域成员视为“我们的规划”而自觉履行。

4、强化基础,发挥效能

新时期,要围绕区域环境竞争力提升、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城乡统筹发展统一规划协同联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空间发展结构战略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体系要与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融合,基础设施布局要与省域城镇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相衔接。通过强化城际之间、城市新区重点开发区和重要港口的快速通道、城市基础设施、港口集疏运系统及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群、产业群之间的聚合功能和运行效能。通过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综合大交通体系。从一体化的角度,重视水利、能源、信息、社会、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在“点、线、面”上的有机结合,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益和网络效益。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社,1995.

[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D].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4] 朱李鸣:“十一五”时期浙江空间发展结构研究[R].浙江省发改委网站.

上一篇: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分析 下一篇:岩溶县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