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路线”

时间:2022-08-21 12:40:53

张爱玲未必想到她生前寂寞,身后却如此热闹。在上海的多条旅游线路中,有一条“张爱玲路线”。这条路线通往她曾经的住所,供张迷们凭吊。曾经她可以拒绝别人进入她的门,但是现在,她拒绝不掉了。

坐落在静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门口挂着一块“市级保护文物”的铜牌,“由”字形的七层楼,淡色的墙面夹杂着咖啡色的线条,是张爱玲路线的第一站。常德公寓过去叫爱丁堡公寓,是张爱玲的公寓旧居。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住在51室;1942年搬进了65室,一直住到1948年。每晚,她在这里,只有听着“克林、克勒”的有轨电车行驶的声音才睡得着,又闻着楼下起士林咖啡馆的甜面包味儿醒过来。

张爱玲的《公寓生活记趣》,便是讲这座大楼:“梅雨时节,门前积水最深。街道上完全干了。我们还得花钱雇黄包车渡过那白茫茫的护城河……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仁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昏暗的门厅里,不见了人字的铜栅栏的老电梯和那个为张爱玲开电梯的老人,坐着打瞌睡的女电梯工。

锦江饭店是第二站。它的北楼最初是华懋公寓,张爱玲也曾在这里小住。里面的结构和装潢也更换了大半,唯一确证的旧物据说是电梯门上方楼层的指示钟,不过指针也已经换成了指示灯。旧时,法国总会、兰心大戏院、峻岭公寓、锦江小礼堂、花园饭店都俯身其下,到底压不倒它的绝世风华。

重华新村是第三站,正对老梅陇镇酒家的那条弄堂。到底哪座洋房曾是她的,我们却有点弄不清楚了。或者不清楚才好。第四站是卡尔登公寓。如今这座公寓的旧址就栖身在国际饭店的身后。《十八春》连载时,一个跟曼桢经历相似的女子,从报馆问到爱玲的住址,竟寻来倚门痛哭。301室曾经有个女子,穿着奇服,对生客说:“张爱玲现在不会客。”

不管在哪一处,她都是中午起床,天亮才睡下。她写书,她绘制封面,她希望封面是蓝绿色的,给报摊开一扇夜蓝色的小窗户,可以看月亮,看热闹。她站在阳台上,世界就矮小了;她看见远远的海平面,船就驶过来。在爱丁堡公寓,她完成了几乎所有的代表作,在卡尔登公寓,她写完了《十八春》和《小艾》。没有男人,她似乎不需要男人。

从这里出来,张爱玲路线便到了尽头。

1961年,张爱玲住在香港加多利山的宋淇家。宋淇的孩子宋以朗回忆:“小时候跟她很少谈话,她人很忙,经常在房间写稿,睡在我的小房子,我则睡在客厅。”如果有什么小问题,“我会问我妈妈,却绝不会去问张爱玲,倒不是怕她,她说话一向倒是挺和善,只是确实有种生人勿近的感觉。”

到美国后,她似乎没有了固定下来的居所。其间,张爱玲曾委托庄信正为她租房――一间房的公寓,有浴室,离办公室近,或者有公共汽车来回方便;地点合适,宁可多出点房钱,每天可以省不少时间;最好房子不太老,比较干净;此外都随便,家具可有可无,如有床,最好是榻床或沙发。装修、光线、嘈杂、房间太小,都完全没关系。

张爱玲虽然对家具无甚要求,但却必要一台电视机,来看肥皂剧。

1971年,詹姆士・莱恩教授为了研究布莱希特的生平事迹查找资料,追踪张爱玲至柏克利,雅好孤独的张爱玲并不同意见面。虽然真正见面后,张爱玲颇为亲切,但不少查询仍以书信进行。有个时期,她得了轻微的幻想症,总觉得被美虱追踪着,她的心也跟着奇痒起来。她不求人,拖着用纸袋搬家。她的心那样孤高倔强,宅着,直到最后一刻。那张离世房间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简陋,寡素,平淡,几乎什么都没有。邻居只道,这是一个孤独的东方老妪。■

上一篇:日本战俘游览好莱坞 下一篇:或贬或褒说“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