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撷英――张仲景

时间:2022-08-21 12:31:08

自行车运动并非人人适合

如未育男子就不宜经常从事此项活动,否则可能使、前列腺等器官受到长时间挤压出现缺血、水肿、发炎等状况,影响的生成以及前列腺液和的正常分泌,严重者有导致不育之虞。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采用自行车锻炼要特别注意姿势的正确,如果盲目追求时髦而选用车把较低的自行车进行锻炼,会影响到脊柱的弯曲度,伤及形体发育。

至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要骑车需要接受医生的指导。

疝气(加重病情)、脑震荡后遗症和癫痫病患者(容易出现意外摔倒的情况)则不宜做自行车锻炼。

立志从医,博采众方

张仲景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为朝廷命官。他从小笃实好学,博览群书,由于特殊的家庭条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便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敬佩,“余每览越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张仲景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仲景生活于动乱的东汉末年。那时连年混战,疫疠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这样的情景让他触目心伤。于是他更加发奋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医生,正如其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当时,宗族中有个叫张伯祖的声望很高的医生,张仲景师从于他,尽得其传。张仲景还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以及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对民间喜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浸足、灌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为今后完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张仲景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曾任长沙太守,由于厌恶官场的争名逐利,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时,正值冬季,看到白河两岸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便命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处空地搭棚支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是“祛寒娇耳汤”。

娇耳汤其实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等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类似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的耳朵竟都治好了。后来,百姓们都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以纪念张仲景,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那时的“娇耳”,也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饺子。

医圣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流行疫病对百姓造成的苦难,他将自己多年对伤寒证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经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就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继秦汉以来的医药理论大成,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巨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史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规律,以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症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即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症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书中载方269个,均有严密而巧妙的配伍,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医学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另在剂型方面,此书也勇于创新,计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灌肠剂等,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此外,本书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南亚、东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和“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名医家。

中医治病八法及其代表方

中药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用汗法治疗邪在表的方法。至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治病八法已初具规模,但论述不详。其后一千七百多年来众多医家尽管在临证实践中应用各法治疗疾病,但未有明确系统地论述。到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公元1662~1735年)在他所著《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中才最早归纳治病八法,书中说:“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汗法

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

通过引起呕吐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

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病证。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代表方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

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病证。代表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等。

消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等病证。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消食导滞丸等。

补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人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各种虚弱病证。代表方为四君子汤、四物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

上一篇:正确预防弓形虫 下一篇:探秘北京外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