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浇灌 收获希望

时间:2022-08-20 11:44:10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担负着培养适合新世纪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重大责任,转化后进生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教十几年中,发现要想让后进生不“后”,首先要找出后进生“后”的症结,对症下药,才会事半功倍。

一、对后进生的心理分析

(一)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不仅父母亲迁就,爷爷奶奶也很溺爱,从小就任着他们的性子做事,形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上学后,在学校没有了家里的那种优越感,就会表现出不满,对老师的教导听而不闻,在同学中蛮横、霸道,如果同学不依着就会耍赖,骂人,甚至打人。对待学习自我感觉良好,老师的劝导充耳不闻,导致后进生的形成。

(二)意志薄弱,学习兴趣不持久,没有远大理想,虚荣心强是后进生前进的最大羁绊。一般的后进生都是意志薄弱,自我约束力差,很难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在学习上缺乏潜在的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无上进心,甘居下游。在做了错事后,明知自己的错误却不愿正视,又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喜欢吹嘘表现自己,自以为自己了不起,以我为尊,独断专行,以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导致一错再错。他们只有幻想,没有理想,认为“读书无用”,和别人比吃穿,只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缺乏成功体验,自信心和自尊心差是后进生的消极心理因素。后进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屡次受到挫折,失败,经常受人讥讽,受人嘲笑,被人看不起,自尊心不断受到伤害,自信心严重受到挫伤,对待学习和生活没有了希望,开始自暴自弃,表现为自卑、冷僻、随意、应付、逆反等消极心理,逐步走进后进的行列。

(四)怕难心理和懒惰心理是后进生转变的重要心理因素。后进生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扎实,又加自身的惰性,面对学习的新的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在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时,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加之懒惰,不爱动脑,又没有上进心,就会放任自流,不求进取,不断继续向着后进生发展。

(五)疑心是束缚后进生进步的最大心理障碍。后进生由于经常经历失败或犯错误,信心不断下降,认为自己曾经做了错事,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自己成绩不好,老师也不喜欢我。内心痛苦烦闷,产生了自卑心理,加之家长不断的否定,他们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认为自己就是再努力也是不可能有好转的,不可能成为优生。从而产生一种对周围不信任,在心灵中产生一种痛恨心理和对立心理。

(六)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后进生进步的最大困难。后进生一般都缺乏自立、自主、自强、自信,遇事容易知难而退。这些不良的习惯,导致后进生无法适应现代的教育形式,从而被淘汰。学习是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后进生却对任何事只有几分热度,没有长性,又爱耍小聪明,导致越来越差,越来越没有进步。

二、对症下药,有效转化后进生

(一)奉献爱心,逐步转化。成功的教育者总是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熟悉后进生,与他们交朋友,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后进生与老师接触中,慢慢地培养相互的信任与了解,让后进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为转化后进生营造一个极佳的心理环境。

(二)培养信心,激励动机。心理学家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动的方法促进了学习,而所学知识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后进生由于缺乏信心,导致学习的动机也很薄弱。教师要加强后进生的心理疏导,克服后进生的自卑、胆怯心理,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燃起希望之火。教师可以多给他们当选班干部的机会,多给他们为班级出头露面的机会,上课多提问他们。通过这些暗含期待的行动,培养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胆量,他们也就会逐渐进步。

(三)消除障碍,重塑性格。性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在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工作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在“锦上添花”,这在后进生当中,产生了种种消极的心理。针对这些,对后进生应开展心理咨询,排除他们心理障碍,从而改善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中提到,一位认真负责、平和谦逊、自信热情的老师,一定会教出一批有良好个性的学生的。所以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寄予希望,言传身教,对后进生的性格进行重塑,使其不断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学法指导,分层教学。教育家布鲁姆说“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很多的后进生在学习上不是不学,而是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所以教师为后进生传授成功的学习经验和适宜的学习方法,是转化后进生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为后进生采取“分层组合,定期升降,分层补偿,区别对待”的做法,让他们与好学生相结合,学习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口、手、脑并用,帮助他们把握计划、预习、听课、作业、学习、小结等各个学习环节的要领,充分发挥学习效果对学习兴趣的强化作用,促进后进生转化的良性循环。

(五)角色矫治,培养习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角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一旦从事某种职业,具有了一定的身份,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种角色,按此角色的行为要求而行动。后进生就是认同了“差”这个角色,才导致不断的落后,让其改变角色是实现自我转化的关键所在。在角色变化中,还需要培养一种好的习惯,让后进生认同新的习惯中的角色,也就会按新的角色行为去要求自己了。如:让自我约束力差的同学去当纪律委员,让数学差的学生担任数学课代表,让自由散漫的学生管理到校纪律等。通过角色转变同时认同一种新的角色,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生效的,教师只有把后进生在“博爱”的心态下又放在“偏爱”的位置上,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多管齐下,悉心浇灌,才会有收获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期待着“顽石成玉”,“铁棒成针”。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北坪小学

上一篇:例谈化学新课程中的模块复习教学 下一篇:重视“优秀生”的“情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