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

时间:2022-08-20 11:06:38

刍议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

摘 要: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本文结合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从目前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模糊定位入手,从理论和实践运用两方面寻求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力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定位;措施

作者简介:鲁琳雯(1964-),女,浙江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32-03

近年来,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数量,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令人欣喜。但在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定位不清,出现了偏差,从而给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一些按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思维方式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可能把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引向误区。因此,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解决好这个基本问题,深化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无疑是保持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

现代化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单单是过去那种琐碎、简单的家务性劳动,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性劳动。随着酒店硬件的不断完善,酒店电脑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酒店文化的建设等都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从事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大部分是两类出身:一类是由过去的中职、中专升格而来;一类是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这使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的胎记,加之过去若干年的办学惯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么是中专酒店专业的发面馒头,要么是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压缩饼干。这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游离于自身的培养目标,也使人们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甚至在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办学特色更无从谈起。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

1.中职中专出身的人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就是为酒店进行的职业培训,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将人文教育边缘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性质工作,不是做研究,无须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2.普通高校办的高职学院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3.百姓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众多百姓看不起为酒店服务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仅仅是培养端盘子、叠被子的服务员,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不屑一顾。因人们缺乏市场意识,令中国这个全球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成了酒店业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最为紧缺的国度。

4.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酒店业的“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服务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服务人才。从表面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实际上,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

5.一些高职学院与酒店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如高职生读了三年书,酒店让他们从服务员做起,令其难以接受。部分高职生缺乏吃苦精神,不安心从酒店的基层做起,对学历比自己低的管理者产生鄙视心理,由于心态调整不好,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就业很短的时间里,便频频跳槽,无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认为,酒店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时急功近利,一味地实用主义,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比如把大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他们看不到前途。而酒店却认为大学生“难伺候”、“不好用”、“反正不安心,不如使用职高生”,这种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协调,影响了人才的录用和成长,影响了酒店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双赢的大局。

二、对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2004]教育部1号文件就提出“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2006]16号文件又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因此,我们需要找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及其人才规格定位和就业去向,解决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等方面的矛盾,尤其是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的区别。实际上,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四星级以上酒店,从事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吧、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工作,须胜任酒店基层或中层管理职务。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作如下定位:

1.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道德、性格、思想、知识、能力、体魄这六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都要体现二者的融合与协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和综合素质。

2.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素质的培养上,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从培养目标的层面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一年左右要成为酒店基层乃至中层的管理骨干。毕业3~5年后,部分学生要成为酒店行业的精英人才”。

3.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酒店业岗位应用型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应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要适应市场――酒店业需求进行办学,即以服务于酒店业为宗旨,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此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定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应该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最终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因此,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培养学生基层和中层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和操作型的中职学生及科研型的本科学生区别开来,有别于职业培训,突出其应用型、实战型和技术型的办学特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科学定位应采取的措施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中的基层或中层管理者,这类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又需要有管理能力,同时又承担着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而做好主管、领班等基层工作,是酒店生存或良性运转的根基。目标决定模式,只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1+0.5+1+0.5”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教育,即学生首先在校学习一年,掌握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去酒店实习半年熟练掌握前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弥补在学习理论时感性认识上的空缺。经过实习,学生带着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其它课程及技术,最后再到酒店实习半年。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位,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

(二)建设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证明,高职教育既不能采用操作型的中职教育模式,也不能沿用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特征,遵循“加强基础、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继承、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整合课程内容,大力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建立开放、个性、多元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三级教学平台”(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工具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职业流动和提升能力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平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块化教学,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配置以相应主干课程,使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专业与基础进行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紧,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人才培养水平。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把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在这种职业意识和习惯上,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够在酒店企业充分施展才能。

综上所述,只有解决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澄清模糊认识,运用工学交替“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培养中、基层酒店管理人才方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才具有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朱莲.加强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酒店类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史保金.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黄 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定位[J].职教论坛,2004,(21).

[6]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7]叶丽娜.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变革[J].职教论坛,2007,(2).

[8]马树超.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上一篇:高职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下一篇:谈谈案例教学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