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历史故事类课文的“味”

时间:2022-08-20 10:55:18

教出历史故事类课文的“味”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历史故事性题材的课文,这些历史故事既是真实的历史,又是充满趣味的故事。那么,这样的课文应该如何教,才能真正体现出这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呢?

一、教出历史“味”

历史故事性题材的课文是根据典型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典型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穿越”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让他们初步认识真实的历史,感受历史的原貌,做到入情入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历史背景的介绍显得尤为必要。如执教《郑和远航》一课时,一定要通过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课文内容,要思考问题:明代为什么要组建船队下西洋,还要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船队要由郑和率领当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就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出语文“味”

历史故事作为课文,我们必然要挖掘其语文的教学价值,这是教学价值的主题与核心。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可以从四个方面教出语文“味”。

1.言语的精妙。课文中描写刘备的词语有:“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下马步行”“恭恭敬敬”等,这些词语充分体现出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姿态,这也是课文中刘备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此外,还有描写张飞的语句。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文中描写张飞的笔墨太少,但是仅此一句,就突显出张飞那粗鲁、莽撞的形象。

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刘备、张飞,一个为主公,一个为猛将;一个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一个恃勇逞强头脑简单。细细品味作者对二人的描写,衬托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也彰显出两个人物性格的截然迥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2.景色的渲染。景色的渲染大多是抒发作者的心情,是直抒胸臆的一种写作手法。课文中“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段是作者在用景色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眼前的景色奇特、美丽,尤其是其中的比喻句,把山冈比喻成卧龙,隐喻着这样的美景里隐居的诸葛亮正是这个“卧龙先生”。景色之美,刘备的心情也应该很美。他们一路上欣赏美景,一路期待这次美好的会面。

3.写作的顺序。教学历史故事性这类课文应首先从整体入手,立足文章的谋篇布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理清文章脉络。《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很容易概括,应该放手让学生概括、讲述。

起因: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但是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他们在门口一直等诸葛亮醒来。

结果:诸葛亮醒来后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邀请诸葛亮出山。

4.详略的结合。课文的标题是“三顾茅庐”,但对于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并未平均用力,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这就是突出重点,由第三次可以推想第一、二次,否则,就会轻重不分,势必累赘了。这表现出作者运笔有方,安排巧妙,也显示出文章层次分明、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三、教出文化“味”

历史故事散发出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气息,洋溢着我国古代仁人志士所属的独特精神,并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等级的人物风貌。这些文化元素蕴含在历史故事课文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如古人的为人处世文化。在《三顾茅庐》的课文里,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注重礼仪,诸葛亮出山与刘备的“礼”文化有关。课文还体现出“义”文化。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非常生气,叫他不要去了,但是张飞还是去了,并且答应不再无礼,这就体现出“义”文化。因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结拜兄弟,刘备为长兄,所以张飞即使有牢骚也还得讲个“义”字。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此外,历史故事里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蔺相如、廉颇,他们共有的品质就是爱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廉颇的身上更有一种知错能改、耿直坦率的英雄气概,这样的人物更可爱;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李时珍的严谨细致、勇于献身的求真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人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和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传承与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上一篇:基于PLC的温度环境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下一篇:精心搭建平台,引导自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