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放射性肠炎两次手术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08-20 10:37:25

1例放射性肠炎两次手术的治疗体会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7岁。腹痛腹泻加蕈1月。2005年12月11日以“肠梗阻”入院。2005年4月11日因子宫内膜腺癌行仝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给5-Fu 6.0 g、DDP 100 mg化疗1次。术后1月行盆腔放疗DT 50 GY/27F/6W,放疗期间有腹痛腹泻。甲亢病史1年治愈。查体:T 36.8℃、P 136次,分、BP 118/66 mmHg、R21次,分。体重56 kg。腹软,下腹压痛,肠鸣弱。WBC 17.04×10/L、Hb 117g/L:总蛋白50.2g/L、白蛋白27.4 g/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腹部X线片:小肠不全性梗阻。经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无效。9天后剖腹探查,见中等量腹水.回肠盘状粘连长约60 cm,灰白,相问红色瘀点呈“花斑”样,肠壁水肿增厚僵硬,蠕动差,近端空肠轻度扩张。诊断为放射性肠炎,行肠粘连松解术。经热敷,肠系膜根部封闭,观察肠蠕动恢复,血色好转,结束手术。术后4天解“果酱”样稀便,仍腹痛,进食后呕吐,腹胀,WBC 21.1×10/L。腹片示肠梗阻加重,出现高热,16天后再次剖腹探查,见中等量腹水,中下腹盆腔粘连呈“板状冰冻”,回肠红白相间呈“腊肠”样,无蠕动,近端小肠中度扩张,回肓部、乙状结肠、直肠壁厚苍白水肿,横结肠充气扩张。行全回肠并右半结肠切除,保留小肠120 cm。病理诊断:肠坏死.符合放射性肠炎。术后当天发生感染性休克。术后9天切口感染坏死裂开,深达肌层。阵发性腹痛,腹泻4~8次/天,低血钾,低蛋白血症,尿路感染。经治疗身体逐渐恢复,病情稳定,上段切口愈合,2006年2月24日出院。同年3月28日再次入院,形成乙状结肠腹壁切口瘘。便血,HB低至74g/L,其余症状同前。肠镜:进镜12 cm肠腔血液较多,无法进镜。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见糜烂渗血,管壁僵硬,管腔明显缩窄。按放射性肠炎和短肠综合征治疗,病情好转,可正常进食,创口缩小,体重39 kg,2006年6月13日出院。随访半年,康复慢,仍腹泻,体重40kg。

2 讨论

腹腔肿瘤接受放疗的病人中,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在0.5%~15%。放射性损伤可致肠黏膜细胞抑制.小动脉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黏膜糜烂、溃疡。晚期肠壁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肠粘连和瘘道等。广泛的盆腔手术如再放疗则病变组织血供更加不良。腹腔或盆腔内粘连固定的肠段,回肠的远端,子宫切除后直肠、乙状结肠、膀胱,最易发生放射性损伤。放射性肠炎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最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道出血或肠瘘。首次行保守手术的病人再手术率明显高于肠切除组.故首次手术时应切除病变肠管,而且在病程中出现手术治疗指针时应尽早手术。吻合口瘘易发生于经常接受放射损伤的肠管。如果行同肠一横结肠切除吻合则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仅为1.6%,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术式。手术切除的病人中,约12%会并发短肠综合征。由于接近50%放射性肠炎的病情逐渐进展,故放射性肠炎所致短肠综合征的预后一般不佳,肠瘘和短肠均是胃肠外科的严苇并发症。在放射性肠炎的手术治疗中,究竟切除多少肠管合理,切少了会发生肠瘘,切多了发生短肠,较为合理的原则是实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即早期行简单控制手术,暂时关闭腹腔,随后复苏与有计划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改变以往在早期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如难予确定肠管活力,可将该段肠管外置或暂时关腹,在术后24~48小时再行“二次剖腹探查”。如无法准确判断坏死的范围,先切除明确坏死的肠管,将两端小肠拖出腹壁外造口,二期再行确定性肠吻合术。

本例两次手术治疗的体会:(1)对放射性肠炎的病理改变认识不足,保守治疗时间过长,怕肠切除引起肠瘘,导致肠坏死加重而行扩大肠切除后短肠。忽视乙状结肠直肠的病损又导致肠瘘。放射性肠炎并短肠和肠瘘的发生,后果是肠有效长度不足。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腹痛、腹泻、贫血、消瘦,严重营养不良,治疗困难。谷氨酰胺,生长激素,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等肠康复治疗非常重要。(2)如行肠造口可预防和减少肠瘘的发生。(3)放射性肠炎有进行性损害的特点.病程长,预后差。一旦有肠梗阻等手术指针.应及时果断剖腹探查,不可延误手术时机,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合理掌握手术范围,术式得当,不要过度扩大和超限,肠切除时尽量不多不少,避免短肠和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上一篇:Classic-喉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下一篇:尼群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