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子依赖症”儿子过招

时间:2022-08-20 10:01:57

与“电子依赖症”儿子过招

儿子曾经是个品学兼优的阳光男孩。但上了高中之后,儿子便渐渐变了。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上课玩手机,不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时考试的时候还用手机作弊;回到家里,总是边做作业边看电视,心不在焉。见儿子这么不专心,我说过几次,但他不但不改正,还顶嘴。见儿子屡教不改,我只好将遥控器藏了起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视看不成了,儿子便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只最新款的MP4,之后不管是上学还是放学,是闲着还是正在学习,耳朵里都插着耳机。做家庭作业的时候,也是耳朵里插着耳机,手里拿着手机,一会聊QQ,一会发微博,一会玩游戏。

见儿子戴着耳机做作业,我要求他将耳机取下来,做完作业再听。但儿子却狡辩说:“老妈你不懂,边做作业边听音乐,并不影响学习,相反这样学习起来效率才高呢!”

对儿子的话,我半信半疑。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边听音乐边做作业那样效率能好吗?很快儿子便自食其果了,期末考试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中上游的成绩下滑到倒数第三。

捧着儿子的成绩单,我心里直冒火。一怒之下,没收了儿子的手机和MP4。没了手机和MP4可玩,儿子便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烦躁不安。为了上网与网友聊天、玩游戏,每天趁老师不注意逃课去网吧上网。儿子去网吧的事情被我发现后,我一怒之下忍不住打了儿子。然而打骂并没能管住他,之后的他,还是偷偷地往网吧跑。

见管不住儿子,我意识到光靠堵难以解决问题,反而让他更加逆反。于是便尝试着变堵为疏,在他答应不再去网吧、有节制地玩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归还了他的手机和MP4,并答应他在家装上宽带,让他在学习的间隙,调剂一下生活。

但宽带装上后,我沮丧地发现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手机、MP4再加上一个电脑,儿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愈发严重了。每天晚上儿子回家,吃完晚饭就躲进了自己房间上网,问他作业的情况,他说是在学校已经完成了。但事实是,他根本就没有做作业,他将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网络游戏上了。对于游戏之外的事情,则是漠不关心。就连爷爷奶奶来了,也是连个招呼都不打。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跟他说话,他爱理不理,爷爷奶奶要走了,让他去送送,他沉浸在游戏中头也不抬:“去去去,没见我忙着呢,要送你去送!”

儿子的态度让我既生气又无可奈何。我不知道,一向听话懂事的儿子,为何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儿子的异常行为让我忧心忡忡。之后,我咨询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说儿子可能患上了电子依赖综合症。她建议我耐心引导孩子,帮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并为他创造条件,让孩子的假期生活充实起来。如鼓励孩子多交几个好朋友,给孩子补补生活课,多陪陪孩子,将孩子引向自然,引向人群,让现实的情趣替代电子产品给他带来的吸引力。

医生的话让我受益匪浅。痛定思痛,我决定对儿子的电子依赖症进行矫治,引导他脱离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重新做一个阳光少年。

之后的一天晚上,我故意拉下了家里的电闸,对儿子谎称家里的电路出现了故障,修不好了,与老公拉着儿子出门去沂河边放孔明灯。那晚,儿子在沂河边放了孔明灯,玩了轮滑,在游乐场开了卡丁车、坐了海盗船,玩得开心极了。回到家后,见儿子余兴未尽,为了引导儿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便趁热打铁地与儿子商量:“儿子,市里要在滨河大道举行马拉松长跑比赛,我也报了名。所以我想利用早晨的时间去练习长跑,你现在正放暑假,可不可以陪我一起去练?你放心,不白让你做陪练,等我得了名次,拿到奖金,给你买一双阿迪达斯运动鞋。”

看着我恳求的眼神,儿子犹豫了。但那双阿迪达斯的诱惑,还是让他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

于是,之后的每天早晨,我便早早地叫醒儿子,两个人穿上运动服和跑鞋,去滨河大道晨跑。我们肩并肩边聊天边不紧不慢地跑着,滨河大道上迷人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让儿子的心情很是愉悦。见儿子心情不错,我便抓住时机,与儿子像真正的朋友那样谈心,在谈心中,我装作不经意地提及了青少年对电子产品依赖的危害,并问儿子对此有何看法。儿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老妈,你就不要拐着弯教训人了,我知道,过分迷恋电子产品不好,但你知道,我一向是个不太自律的孩子,想改但管不住自己。”

“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好。小孩子迷恋新奇有趣的东西,这很正常,妈妈小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做任何事,过犹不及。所以妈妈还是希望你能分清主次,不要因为迷恋电子产品而影响了学习。”我说。

之后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儿子变了许多。虽然他还玩电脑,但学会了节制;虽然他还用MP4听音乐,但只在闲暇的时候,用音乐调剂一下心情。

看着儿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便在适时给予鼓励的同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希望老师能配合他多表扬儿子。我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有进步,适时给予鼓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经历了痛苦的蜕变,儿子终于摆脱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如今,儿子依然是一个电子时代的小网民,但却不再是一个电子依赖症“患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生活着。他会使用电子产品,而不是附属于电子产品,为电子产品所累。与电子产品“亲密有间”的他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秉持着这样的原则:能够当面说的事,绝不打电话;能够打电话说的事。绝不发短信;能够发短信联系的,就不用网聊。看着眼前这个阳光健康、焕然一新的少年,我终于释然了。

上一篇:叛逆期的孩子巧引导 下一篇:欢喜冤家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