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比“管”更胜一筹

时间:2022-08-20 08:51:44

“教”和“管”的较量

一天早上,我骑车经过某小学附近的十字路口,突然听到咒骂声。原来,是一位载着两个孩子上学的爸爸,正在不高兴有人转弯过去时挡了他的路!他当街咒骂的内容,满篇“三字经”。而令人心疼的是,在这位爸爸大声咒骂之后,他车上那一前一后两个孩子竟然也学着爸爸的样子像模像样地骂起来,最后还一起放肆地大笑,似乎很过瘾的样子。父子三人的举动引来路人注意,大家纷纷侧目看这父子三人。这时爸爸才感到有些失态,忙冲两个孩子凶道:“闭嘴!坐好啦!”然后骑车快速离去。

看完这父子三人演的“话剧”,我忽然想:我们家长教育孩子,通常是“管”“教”并举,认为孩子既要“教”又要“管”,要他们这样要他们那样,但是家长朋友有没有想过,教育孩子究竟是“管”得多好一些,还是“教”得多好一些呢?

上面这个案例,这位爸爸喝令孩子闭嘴、坐好,显然是管!除此之外,他似乎没教孩子什么。但事实是,他的孩子已经从爸爸那里学到了东西,那就是以后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也会不假思索地破口大骂。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在不自觉中已经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上了一堂课,这绘声绘色的一堂课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象,下次爸爸不在时,他们肯定不会让自己闭嘴。显然,在这个案例里,“教”把“管”打败了。

实际上,几乎所有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常常忽略言传身教的影响,把它看成是和孩子无关的事。我还记得许多年前在一家餐厅吃饭的事。当时,一个年约5岁的小男孩为了要拿一个杯子,差点将桌上的热茶碰翻。旁边的服务生见了,赶紧将茶杯扶正,并对小男孩说:“要小心,烫到很危险哦!”

没想到,服务生话刚说完,孩子身后的大人突然吼道:“你跟我儿子凶什么凶?”“这……这……这?”服务生张口结舌,连忙解释他儿子先前的状况。这位家长不但没谢这个服务生,还继续歇斯底里地吼服务生,甚至想动粗,最后被周围的人劝住了。

我相信这位家长肯定不是在炫耀自己的勇猛,但是他的护子心切让人不能接受。既然他这么爱孩子,为什么就不想想,倘若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动干戈,他的儿子能从中学会什么呢?显然,他没意识到自己在教儿子。

因为“管”是对人行为的制约,所以人的本能是排斥“管”的,所谓叛逆、反抗等心理就由此产生。而人类生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模仿意识,会且愿意不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或新奇的东西。正像本文开头那个案例所描述的那样,两个儿子很快学会了爸爸有声有色的“表演”。而大人对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管”听起来虽很简单,但因其是人类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相对“表演”就枯燥了很多,加之它又限制了孩子的本能,因此也很受排斥,不容易让孩子记住。所以,最终,孩子转过身一见不着大人,就什么都忘了,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什么就使什么了!

所以说,家教中,“教”与“管”较量时,前者要更胜一筹。

让“教”在生活中无往不胜

既然“教”比“管”厉害,那在家教中,我们就要让它多多发挥威力。那怎么教,就成了更重要的问题。只有教对了,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健全的、优秀的孩子。

不是常说“耳濡目染”吗?那么父母不妨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常守着电视不看书不看报,却命令孩子进房间念书不准他看电视?自己有没有经常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却叮咛孩子注意交通安全?自己有没有经常忽视环境清洁,却责备孩子书桌凌乱不堪?自己有没有经常拖拖拉拉,却嫌孩子动作懒散?自己有没有经常出尔反尔,却怪孩子只说不做?

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关键是一到大人这里,就有了双重标准。家长往往在孩子面前言行不一,常常是大人做了,却不许孩子做,大人做得不够好,却要求孩子要超过父母,比父母强。可是,这怎么可能呢?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比较直观、具体的,大人的示范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榜样。当他从大人的“教”中已经学到了对待某些事情的“真谛”,你觉得不对,再想给他纠正也难了。而如果你在实施了耳濡目染的“教”之后,又想以自己心中的理想标准“管”他,非要他不做你做过的或者超过你做的,不仅会遭到他的强烈抵抗,其实也是要他学习背叛,等于逼他往“逆反”方向发展,导致他要么思维混乱、失去了做事的标准,要么对你说的话置若罔闻,跟你对着干。

因此,家长要学会在生活中扮演少管而言行一致的老师,用行动教孩子去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只要用心,这种耳濡目染的“教”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令您感觉无往而不胜。

例如,在机场候机时,一位妈妈拉着她的孩子在取餐区拿饮料,孩子不慎将果汁洒了一地,杯子也掉在地上。这时,如果这位妈妈说:“别理它,再拿一杯!”那孩子从她那学到的肯定是对自己做过的事不负责任,而且这种“再拿一杯”的经验以后会被他应用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我欣喜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这位妈妈马上叫来了机场的服务员,一边向他道歉一边请他帮忙打扫。孩子看到自己做错的事妈妈却主动道歉,马上也像个小绅士一样道起歉来:“对不起,是我打翻的。麻烦您了!下次我一定小心。”周围马上响起一片赞赏声。服务员也笑呵呵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你真乖!”接下来,这个孩子在妈妈的注视下又取了一杯饮料。这次他吸取上次的教训,只接了大半杯,所以一滴也没洒。从这件事里,孩子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不小心闯的祸,还学会了如何取饮料才不洒出来的技巧,更收获了珍贵的尊重。

还有一位父亲也很成功。一次,这位父亲要出差,当他准备整理行李箱时,却发现它已经被整理好了:自己要换洗的衣服、喜欢看的书、牙刷牙膏甚至剃须刀等出差要带的东西一应俱全,而且,那本书里还夹了一张儿子自制的卡片——因为他出差期间正赶上父亲节,所以儿子在悄悄为父亲整理行李时提前给爸爸制作了父亲节卡送给他。看着这一切,父亲又感动又欣慰。

为什么这位父亲的儿子会这么体贴?很简单,他其实是在模仿,一种细腻的关怀模仿!因为他的父亲也经常在他去异地参加夏令营或竞赛的前一晚,偷偷地在他的行李中,放下一张鼓励的卡片,希望他打开行囊的第一眼,就感受到被关怀的温馨与鼓励的力量!父亲的用心,换来了儿子的用心,儿子不仅用心爱爸爸妈妈,也用心学习、用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经常被学校选去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

上一篇:帮儿子去掉从众心理 下一篇:“野猪教育”逼疯脆弱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