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多思 能者多劳―― 访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吕新荣博士

时间:2022-08-20 06:30:52

智者多思 能者多劳―― 访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吕新荣博士

吕新荣先生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博士,博闻多识,学富五车。他热衷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关心、对经济繁荣的推动贯彻始终。无论是就职於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还是受聘於香港理工大学,他都竭诚所能,奉献才智,为应用技术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出心、出力、出谋划策。自2010年退休以後,他依然身兼数职,在这条路上,倾情服务,不遗力。

洋为中用

吕新荣博士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会沉闷,即使做的时间长,也不会感到辛苦,反而觉得很开心。”这样的经验之谈,吕新荣博士发自肺腑,因为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学成归来以後,他就是如此前後在同一个行业里,不同的岗位中,一样地奔忙,一样地乐在其中。

生产力促进局是吕新荣博士回到香港後发挥所长的第一个平台。这间机构街知巷闻,1967年成立,至今已有46年的历史。1981年,吕新荣博士入职时,生产力促进局尚在发展之中,是唯一一个支持香港工商企业发展的机构。

据了解,生产力促进局的实际性质是香港法定的企业支持机构,以协助造业、服务业有效地运用资源、提高附加值,达到超卓的生产力为使命,涵盖生产科技、管理系统、资讯科技、环境科技等服务范畴。该机构起到的作用之大,每年可为超过三千家公司提供专业服务。

吕新荣博士回忆,“我刚工作时,生产力促进局的规模在一百人左右,至我後来离开时,人数已增至近七百人,它一直都发展不断。”吕新荣博士在分内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勉做事,於1992年出任生产力促进局副总裁,直至2000年离职聘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在此期间,可谓实实在在地为之付出了足的汗水和精力。

正是“洋为中用”,吕新荣博士自世界一流学府毕业,自然为香港带回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机械专业出身的他,对机械方面的推动尤其刃有。“当时,政府对工业也十分支持。”他如是说。开明政府的支持加专业人员的推动,作出的成绩不在话下。那段时期,吕新荣博士与同事不仅主动研究、开发技术,同时亦引进技术,如电脑设计、精密造科技,非传统加工等,为企业开出良方,培养人才,使之掌握技术,发挥作用,提高效率,有效发展。

当然,服务的范围不局限於某一面,吕新荣博士解释,“生产力促进局要面对服务业与造业,造业范畴很广,不同的生产手段、技术,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层面比服务业更广。”让吕新荣博士欣慰的是,香港的造业往内地扩大发展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附属顾问公司同样到达内地设点,为之服务。

产学研结合

离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後,吕新荣博士即被香港理工大学聘任为副校长。香港理工大学一向以应用型大学著称。吕新荣博士加盟後,致力於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他的到来,显然为这一全港最大的高等学府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

作为理工大的前副校长,吕新荣博士与该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对该校的优势如数家珍: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各个领域的教授、专家以及他们的科研成果。”的确,香港理工大学一直注意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优良的条件,在培养栋之才的同时,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据悉,该校提供课程紧跟时代搏,且契合工商界、社会企业需要,该校毕业生一般拥有良好的知识和储备,所具有的实用价值,曾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

吕新荣博士介绍,该校历史悠久(早於1937年成立),当年尚为“香港理工学院”时,已具备为众称道的实用性。“特首梁振英亦是我们的出校友。”吕新荣博士说。眉宇间的自豪,不经意流露而出。香港理工大学虽拥有骄人的历史,但不固步自封,成立以来,一直与内地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通力合作多年。

“除此之外,我们亦是深圳的虚拟大学园的成员之一,现在我们还建有理大的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是吕新荣博士在任理工大副校长期间已开始建立,令他十分难忘的是,产学研大楼建立的过程中虽遇到很多困难,但都在各方的紧密配合和全力支持下一一克服。

“有一段时间,政府拨款尚未下达,科技园还未有供电,但大楼根据计划安排,已近竣工,即将接电,承建商声称,如若建楼延期,将会处以每月百万的罚款,我们压力很大,如若耽搁,将大大超出预算,後果难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走访了多个深圳政府部门。在当时任许勤副市长的协调下,审批加快速度,事情得到解决。

至今,虽然吕新荣博士已从理工大学退休两年多,但他与该校、与学术界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关,有空时,还会到内地讲课,分享、传播与交流。

关心社会发展

吕新荣博士的退休生活与以前相比,似乎还要忙碌。一方面,退休後,他就受到力丰(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邀请,担任兼职的执行董事或独立非执行董事,为之奉献才智,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他担任着长春政协委员、亚洲创新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自始至终地关心着社会的发展。

在其位,谋其职,虽然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属於兼职,但吕新荣博士还是尽职尽责,根据每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出席他们的重要会议,将应有的职能履行到底。虽然这些职务不像之前的全职工作那样日理万机,但一样有它的作用所在,因此得到了吕新荣博士应有的重视。

据介绍,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所谓独立,即与企业的管理层相对独立,不成关联。不少公司上市以後,存在很多小股东,只以大股东的利益为目标无疑有失公平,独立非执行董事就担任着监管的角色,维护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吕新荣博士一边得协助公司的发展,另一边也得代表小股东的权益,监测大股东的决策。

除在公司这个小团体发挥才能以外,吕新荣博士也在社会那个大团体中,鞠躬尽瘁。长春政协委员的头衔,正是吕新荣博士在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的美誉。那是回归前後,吕新荣博士在为政府做研究,推动工业的发展。

当时,他提出发展工业的想法後,两项产业在众人的商议中“脱颖而出”,其中之一就是推动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香港以国际市场为主,但造技术在逐步的提升中已具国际竞力。我们认为,虽然香港这个地方,主要做消费品,以国际市场为主,但市场竞激烈,必须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对需要地大、人多的汽车整车生产而言,不合适,但汽车零部件是商机无限,只要有计划地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相信,具有巨大的发展力。”

这样,吕新荣博士一众着手带领很多香港企业往著名的长春一汽及其它汽车生产基地参观、考察,洽谈合作。不少香港企业由此在当地落户投资,香港、长春的联亦开始逐步增多。正因为对当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吕新荣博士被委任为政协委员,如今,每年都要去两三趟,为之出谋献策。

虽说担任的职务都非全职,但二三十个协会加到一起,需要吕新荣博士付出的精力、时间、金钱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了。但他乐此不疲,像最初说的那样,“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会沉闷,反而很快乐。”这也是他经常出去为学生培训或讲课时,常常分享的一个理念:选,就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做,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人的目光应该长远,不要为了工作而读书,也不要为了赚钱而工作。企业选的是有才能的人,什麽专业都有发挥的机会,只要你为兴趣而学习,读书肯定读得好,有才能,什麽行业都可以有得发展。”然也。

推动创新文化

吕新荣博士的想法很开放,让人耳目一新,这源於他独立思考,敢於创新的处事方式。吕新荣博士曾参与创办了一个协会,名为亚洲创新协会。该协会主要的成立意义就在於推动企业加强创新文化。

吕新荣博士在内地的活跃程度很高,他发现:在内地,一谈到创新,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创新科技。“其实不然。”他如是说,“创新还包括创新的经营与销售模式,创新的管理方法,创新的行政手段,财务安排等等,是多方面的。比如,苹果的创新在於以用户为中心。”苹果拥有许多产品望尘莫及的品牌价值,同样的零件为苹果所用,但苹果的产品可以卖高价钱,自然而然,苹果的利润更胜一筹。

这显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吕新荣博士还分析,“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的造中心,但始终是‘我做的,别人也能做’,‘人家做什麽,我们做什麽’,能做类似的公司太多,竞十分激烈。如果没有创新,相互之间的竞就容易变成价格竞,导致利润越来越低,在成本的限制下,产品的质量亦越来越被人诟病。”

在一窝蜂的竞下,跟风的企业的确难以长存,在香港亦然。吕新荣博士记得很清楚,八十年代初期,电风扇市场需求很大,一时间,两三千家竞相进行生产大比拼,最後优胜劣汰,唯有两三百家胜出。另一段时间,美国开放电话市场,一时间,不少企业齐刷刷拔地而起,最後,在市场的调节之下,大多不了了之。这也说明了:跟风只在一时,没有企业战略不长久!

作为企业,最大的目的当然是合法地取最大的利润,只以价格竞,自然就面临亏本和淘汰,岂能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取得更大的发展?所以,吕新荣博士说,“你一定要与别人不一样!” 他建议企业,创新文化里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鼓励员工创新,不惧怕失败。“很有可能员工想出十个理念,最後八个理念都无法实现,但剩下的那两个,力大过另外八个的总和。以苹果为例,它的产品不多,但能使客户趋之若鹜。”

创新是国家倡导的,有吕新荣博士等一众高级知识分子的推动,一定会跨一大步,但这显然不。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方能蒂固,假如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民族的富强才更有希望!

【吕新荣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前副总裁、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力丰(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环康集团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国际动力协会SAE-International(总部在美国)国际董事、长春市政协委员、陕西省决策询委员会特邀询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海外顾问、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行业/学科专家、亚洲创新协会会长、香港科技协进会前会长(2001―2002年)、国际汽车及航空工程师学会(香港)创会会长等职。】

上一篇:我国廉租房建设融资社会化路径分析 下一篇:银行机构信用评级的国际经验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