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0 06:14:30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主动适应这一新的变化,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以5年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整合、质量监控、实施“1+X”探究式项目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介绍了我校的具体做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五年制;电气自动化;探究式教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企业实现经济转型、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培养大批高端电气自动化技能人才是广大中小企业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五年制高职教育完成了中高职教育的形式统一,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本文结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5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试点, 围绕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以“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在对湖州地区各类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PLC应用技术为主线,准确定位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现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有机衔接。

学生在中职阶段前3年主要培养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场素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中级电气技能人才。

学生在高职阶段后2年的主要培养电气技术、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具备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电气识图和制图、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定位对比可以明确的知道,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型人才,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阶段定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侧重技术改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职的基础上一定层度上提高了技能操作的水平,但更强调的是综合职业素质。

二、统编专业教学计划,完成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树立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观,建立以PLC应用技术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中职定位在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及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高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PLC的应用、整合及维护能力,以达到2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技能水平为目标。课程的划分可由下图表示。

1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初级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素质;2段主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如:继电控制、简单PLC控制等知能要求重点训练,参照中级维修电工标准培养,学生达到中级工的水平;3段侧重学生的PLC简单应用和电机控制的训练,达到三级PLC系统设计师的能力;4段是专业的提升阶段,强化学生的PLC综合应用能力、组态能力,通过项目训练,达到2级PLC系统设计师水平。4个阶段的核心课程主要为:1段核心课程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电子、电工基础,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2段核心课程为:电机拖动、机床排障与读图、PLC与传感器基础、完成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鉴定;3段核心课程为:电气CAD应用 、PLC与控制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达到3级PLC系统设计师水平;4段核心课程为:PLC组态技术、触摸屏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完成二级PLC系统设计师的职业资格鉴定。

三、建立以核心技能抽测为重点的质量监督体系

要做好中高职课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衔接专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经过我校的探索,目前形成了在跟相关合作中职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在实操层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然后在中职和我校实行分层标准培养,同时跟各合作学校商定在第3、4、5学期实行技能抽测联考,加强了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我们在第1学期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跟各合作学校的教务处长就课程、教学模式、职业资格与能力、教学模式进行协商,专业负责人进班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始业教育,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强调适当的淘汰机制,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在第2学期跟合作学校班主任与学生处联合研讨学生管理问题。在第3学期开始对合作学校确定对学生初级维修电工技能进行技能抽测评估,第4学期对学生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进行抽测评估,第5学生对学生的PLC基础应用能力进行技能抽测评估,第6学期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摸底测评,这样持续介入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有效的实现了质量监控。

实行能力为本位的评估体系,在教学考核中,根据不同的要求,开展理论知识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和作品综合评价的三结合考核,实行一文凭、多证书的评价标准。专业技能考核参照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进行,在教学计划中明确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 实行双证融合的考核体系。

四、实施“1+X”探究式项目教学

在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行“基本项目+拓展项目”课程训练模式。采用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推进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按照 “接受任务制订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文件交付、总结” 的流程组织和实施。在安装、维护、维修和改造等实际工作中“学学、想想、讲讲、做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创新能力。

如《PLC与控制技术》课程,按照“系统电气识图典型线路设计小型系统设计装调”教学路线,开展了 “1+X” 探究式项目教学。分别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行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基于PLC的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基于PLC的简单水塔液位控制系统为3个基本项目为载体教学,要求学生实现1、行车控制系统系统的PLC改造;2、基于PLC控制的自动往返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3、基于继电器控制的自动往返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4、基于继电器控制的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5、基于继电器控制的水塔液位控制系统;6、基于变频+PLC控制的水塔液位控制系统;7、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等多个探究式项目的学习和设计。

五、结语

电气自动化5年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衔接、招生制度、合作形式等各个方面, 每一个方面都涉及许多具体问题, 都值得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而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5年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案例,他仅仅是一个开始, 探索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5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吴国强(1978-),男,汉族,湖南常宁人,学士,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课题项目: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校级规划课题成果。

上一篇:广西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游客满意度... 下一篇:如何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