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博格达

时间:2022-08-20 06:01:10

博格达峰位于新疆昌吉州阜康境内,是东天山最高峰,海拔5445米,山体陡峭,西坡与南坡坡度达70~80度,只有东北坡稍缓,是一座公认的技术性山峰。

2010年8月2日~11日,在Mountain Hardwear(山浩)的支持和赞助下,迪力夏提,李宗利和王彬决心尝试开辟一条登顶博格达三峰的新路线。

8月5日~8日,经过前期适应性训练,迪力夏提、李宗利和王彬开始从C1营地攀登。出发后,首先迎接他们的是整体较硬的冰川,攀登路线上几乎没什么雪全是湿冰和水。他们沿着冰川左侧的岩石与冰川的结合处进行攀登,整条线路最大坡度在65度。从一开始,三人就不太能够采取移动保护的攀登方式,只能一段段的攀登保护。这种攀登保护阻碍了他们攀升的速度。从C1到02,800米海拔他们花费了15个小时。

在攀登过程中,迪力夏提李宗利和王彬使用了Mountain Hardwear(山浩)DIRETTISSIMA 50升攀登背包。这款背包适合快速攀登和多日轻装阿尔卑斯式攀登,背包有多个外挂点,可拆卸的框架结构和可拆卸顶包可以最大程度地压缩。这个功能强大的背包受到迪力夏提、李宗利和王彬的一致好评。

当他们在晚上10点到达海拔4700米的C2营地。天气开始恶化,风力达到7~8级,气温急剧下降。迪力夏提,李宗利和王彬穿上了Mountain Hardwear(山浩)ABSOLUTE ZERO PARKA羽绒服。这款蓬松度高达800的羽绒服,帮助他们抵御住东天山的极度严寒,没有被长时间的体能消耗和风寒效应冻垮。

在咆哮的风寒环境中,他们迅速扎好所携带的Mountain Hardwear(山浩)EV 2帐篷,才得以从绝境中脱身。这款帐篷以美国首个14座8000米高峰大满贯完成者Ed Viesturs的名字命名,是经过高海拔恶劣天气测试和检验的顶尖产品,是极限攀登不可或缺的装备。大风一直持续了二十几个小时,一直到8月6日晚上才见减弱。迫于由于天气原因和体能、食品 燃料的消耗,他们商量决定8月7日下撤。在下撤的过程中,由于大风的吹刮,整个攀登路线上的积雪都被清理得非常干净。之前湿滑的冰面变得僵硬。整个下降过程总共14个小时。夜间的气温很低,冰爪走过的冰面只留下几个小白点。这也使得他们本来可以直接走下来的坡度也必须要打上保护,以避免滑坠带来的危险。自此,这次适应性攀登结束。

2010年8月10日,经过几天休整和山体观测,他们再次向海拔高度395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路途中,他们发现冰川退化很严重,以前很多小裂缝已经变成了无法跨越的沟壑。

2010年8月11日,真正的攀登开始了。凌晨三点准时出发,大约经过两公里的冰坡行走,他们到达预定攀登路线――起点在一个大岩石下端,而且有一条巨大的冰裂缝,第一段结组他们上升到冰岩混合的地方,此时气温和冰况都是最佳的,第二段翻越了岩石的凹槽部位;第三段沿着岩石右侧上升,在休息时看到黎明前的星空平静而美丽,等到攀登第四段的时候,天气突然大变――起初只是大雾,紧接着就是狂风大雪。在暴风雪中他们上升了三小时后发现天气并没有丝毫减弱的意思,并且电子设备和通讯设备已经失灵,此时只能选择下撤。

下撤不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以前打一个冰洞几分钟就好了,而现在几十分钟都打不好一个冰洞――由于坡度的原因,雪像是瀑布一样地流,打好一个眼立即就被流雪堵住,打好的冰洞很快就被雪填满了。这种天气下,下降和上升花费的时间一样多。到达冰壁末端,积雪深度已达大腿根部,原来很多冰裂缝被雪覆盖,再加上能见度太低,他们只能结组前进。

回到大本营,迪力夏提、李宗利和王彬才知道整个大本营也接受了暴风雪的洗礼。在此集训的CMDI培训班的老师和同学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差点都回不到大本营,原来的攀登训练计划变成了迷雾定向返回大本营。

至此,持续的恶劣天气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攀登。在这次线路已尝试的冰壁攀登中,他们从技术效率和安全上都做到了很好控制。特别是在天气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能平静对待,很好控制自己的心理,显示出一个逐渐成熟的登山者的素养。三位攀登者表示:“从已攀登冰壁的难度和坡度来说对旧己的技术和体能考验并不是很极端。但是未知路线上的情况还需要面对更多――尤其是海拔4700米鞍部冰川末端以上的垂直段,这次攀登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我们还会再次回来。”

上一篇:大自然的反扑 下一篇:最东北,去哈尔滨体会极致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