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自己

时间:2022-08-20 05:00:22

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自己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但是剧情的每一部分都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熟悉的教育体制,熟悉的上课方式,熟悉的分数排名,熟悉的老师、父母、社会价值观……

影片的情节不复杂,甚至有些俗套,却耐人寻味——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快乐纯粹的孩子,他会对河沟里透明的鱼虾痴迷,对窗外觅食的杜鹃微笑,为远方飘来的一只蓝色风筝而忘记伤痛……但是,成人世界的压力从各个方向逼近,社会早早地给小孩子树立起“竞争”的观念,而这一切对于伊夏这个有读写障碍的9岁孩子而言,真的难以理解。同龄人的嘲笑奚落,老师的咆哮呵斥,父亲不问青红皂白的巴掌,使伊夏的心灵土壤笼罩着阴影。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管教更加严格的寄宿学校。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伊夏的生活。就如一盏明灯,在伊夏彷徨无助、即将放弃希望陷于黑暗中时,尼克老师给予他尊重与鼓励,让他重建自信,找回了自尊与力量。

伴随着电影情节的铺叙,我的思绪也随之起伏。作为一名教师,我突然觉得,在影片中一些我们见怪不怪的现象里,似乎隐藏着一些“惊天动地”的秘密。我们不妨从影片中撷取几组对比鲜明的镜头,从伊夏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生存状态中获得一些启示。

一、良好的同伴交往是让每个儿童成为他自己的必要条件

镜头一:伊夏虽然很羡慕在一起踢球的小伙伴们,可他只是坐在树下,独自在一旁观看,显得很无趣。当他试图把伙伴们玩的球扔给他们时,却犯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错误——他没有方向感,居然一下子将球扔到了围墙外面!伊夏受到了大家的侮辱和嘲笑。一个“大个子”不断地推搡他,责怪他。伊夏恼羞成怒,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奋力扑向羞辱他的“大个子”,由于“实力悬殊”,反被打破了额头。伊夏拼命反抗,一口咬住了“大个子”的手臂。结果,“大个子”的母亲到伊夏家告状,伊夏又一次受了“皮肉之苦”。

镜头二:在诗歌翻译课上,伊夏的发言结结巴巴,对诗句的翻译也没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于是,他的回答遭到班上大多数孩子的讥笑。下课铃响了,没有人愿意和他玩。而伊夏的新同桌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非常同情伊夏。他及时地安慰伊夏,鼓励他说:“你译出了这首诗的真正内涵,其他人只是说出了他们死记硬背的东西。”从此,伊夏有了一个与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发展与成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促进儿童包括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对儿童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

由于经常成为同伴讽刺挖苦和蔑视的对象,伊夏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显得孤僻、逆反,到后来,为了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他选择了沉默和逃学。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伊夏这样的孩子还是很多的。他们被贴上“后进生”、“学困生”的标签,在缺少交往、交不到朋友的同时,又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苦不堪言。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他们,由于面临太多的压力,太少的理解,在生活中显得孤单而忧郁。

通过这一组镜头的对比,我们也发现,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够加深儿童在情感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使儿童逐步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在其中发展、丰富、升华自己的主体性。

理想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为塑造孩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生活在同一个班级中的孩子而言,同伴间的交往是他们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谐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孩子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孩子们交流情感,调节情绪,促进健康;有利于孩子们分享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改善同伴之间的关系,往往要从很多司空见惯的细节上加以反思与改进。作为教育者,要尽量鼓励合作,淡化竞争,尤其是要摒弃由于名额限制而产生的“你上我下”的恶性竞争方式,代之以“达标”式的“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竞争,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挑战与超越自我。同时,要积极推进多元的激励机制,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同伴之间更好地共处。

说到底,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我们要让儿童在与同伴多样的交往中获得孩子式的兴趣和快乐,提高其自我的价值感,从而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他自己的关键所在

镜头一:伊夏不会拼写,b和d永远分不清,k和h 总是搞错,单词的字母顺序经常颠倒。在他眼里,字母总是在跳舞,一会面向他,一会背向他,一会在这里,一会在那里,使他永远也无法正确地拼读出单词,更谈不上拼读句子和课文。英语课上,老师大声呵斥正在开小差的伊夏,让他读读课文的第一句,并找出其中有哪些形容词。伊夏不知所措,他说他看到“文字在跳舞”。老师并没有意识到伊夏所面临的困难,而是再三要求伊夏“正确而大声地朗读”。伊夏只能勉强读着句子。老师很不满意。无奈,伊夏恶作剧般地乱读一气,惹得老师异常愤怒。老师指着伊夏,让他“滚出教室”。

镜头二:新来的美术教师尼克将歌舞形式引进课堂,释放掉了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拿走了让学生临摹的模型,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能力,任意创造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亲近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他始终没有忘记关注每一个学生。伊夏空白的画纸、不苟言笑的神态以及远离人群的举止,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他开始从各个侧面了解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包括向伊夏的同桌了解伊夏平时的情况,查看伊夏的作业,到伊夏家造访,等等。他终于对伊夏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是一个具有诵读障碍,同时又具有超凡绘画天赋的孩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开始根据伊夏本身的特点,帮助伊夏一步步克服诵读障碍,并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伊夏重拾信心和勇气。最后,他成功地说服校长举办了一次展示伊夏超凡天赋的绘画比赛。

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指出教师工作的三个属性:“回归性”、“不确定性”、“无边际性”。“回归性”是说教师无论怎样批判教育制度、社会环境、学生家庭背景,到头来,这些问题还是由教师自身背负。“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价值的多元化、环境的变化、学生个体生命的丰富,使得教师的工作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量化。“无边际性”指的是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凡是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师都有可能介入。

面对教师工作的这三个属性,影片中的教师们展现了不同的专业形象。

除了后来遇到的美术教师尼克,伊夏的其他老师都把教学过程视作标准的流水线,强调课堂的纪律和秩序,强调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教学目标单一,总是以量化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否有效。

那位英语老师在听到伊夏说“字母在跳舞”的时候,异常愤怒,在她的眼里,这是对教师权威的“公然挑衅”,降低了教学效率,削弱了她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伊夏的美术天赋在之前的美术老师那里并没有被发现,是因为伊夏不遵守规定的教学流程,无法完成教师预先规定的学习任务,导致老师对他的粗暴对待,使原本爱好画画的他反而对美术产生了恐惧。

唯独尼克老师,并不囿于单一封闭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主动探寻造成伊夏恐惧和冷漠的原因,为他“量身定做”了解决读写障碍的课程,并通过构筑和同事、学生、家长、专家、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解决复杂现实环境中的复杂问题。

保罗·弗雷勒在《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中说,教师面对的是“低工资、不被人尊重、时时刻刻变得玩世不恭的危险”。在强大的制度体系面前,在校园外的世俗标准面前,在工作负荷和压力面前,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总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弱小,他能改变什么?他又能创造什么?

作为代课的美术教师,尼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理想的教育中,教师要坚决摒弃这种由弱势地位带来的弱者心态,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寻获基本的工作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叩问自我,面对着现实教育工作中发展参差不齐的孩子,自己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对他们中的某一个产生鄙视、轻慢的态度,甚至对他们的失败落后无动于衷、心冷如铁?我们曾经在“伊夏”的哪个心理环节彻底地放弃了他,从而开启了某个孩子一生的失落?我们有没有像尼克一样给过“伊夏”成功的平台?我们是否意识到培养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也有教育的意义?

教师不能挑选自己的学生,如同医生不能挑选自己的病人一样;教师无法回避现实的不圆满,如同我们不能提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既然如此,我们做教师就要像尼克老师一样,将学生出现的困难,当做帮助学生的良机,当做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

诚然,爱心是教师工作的基础,“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暖人心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然而,爱心不能包治百病,爱心更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教育问题。比爱心和尊重更重要的,是能用高度的专业化知识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在全面接纳、包容学生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完整的人”,要认识到人性的丰富性,把每个儿童的心理问题、智力类型、思维方式等作为关切的重要内容,并在对这些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后帮助儿童找出困难所在,以此制定补救的策略,进而使儿童一步步建立自信。

三、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他自己的重要保证

镜头一:当望着父母的汽车远去时,缓慢而忧伤的音乐响起,伊夏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内心的无助和绝望在对妈妈的歌声中表达出来:“我从没告诉过你,我有多怕黑,我从没告诉过你,我有多爱你。妈妈,但你知道吗,妈妈?别丢下我独自在人潮中,我会找不到路回家;别送我去遥远的地方,到那里你甚至不会想起我。妈妈,我这么坏吗?……我好沮丧,妈妈,但是你什么都知道的,妈妈。”

镜头二:伊夏被迫转学后,伊夏的父母只能定期去看他,当伊夏的情绪在学校里跌落到谷底时,他的父母及时赶来并给予了他必要的抚慰。伊夏的哥哥还送给他一盒24色的水彩颜料,以示对他绘画的支持。

伊夏永远也不能像他哥哥那样按时完成作业,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和按时上学。他总是要在妈妈的督促下,极不情愿地写作业;在妈妈的再三呼唤下,极不情愿地从睡梦中醒来;在妈妈的连塞带灌下,极不情愿地吃完早餐;然后在妈妈的又拖又拉下,匆匆忙忙地登上等候已久的校车。对此,他的妈妈无可奈何,只有盲目焦虑。爸爸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孩子,只有一味苛责。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发现孩子的心。当伊夏被父母无情地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他感到了无比的痛苦,“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诉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记住,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痛苦,不给予安慰,会使他的心灵变得粗暴,最终会使人变得冷酷无情。有时,那种进入孩子心灵深处的痛楚,会使孩子长期疏远大人,形成孤僻、冷漠、不信任人的性格。

好在影片的最后,伊夏的家人及时地给予了他支持和鼓励。其实,当一个孩子降生到一个家庭,家人之间最自然、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足以成为他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对他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滋润和激励作用。家人之间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激励人前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家庭教育”界定为:“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成员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从生活点滴开始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身体力行的教育。在此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心理要求。首先,要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习在于求知,但并不是“死盯”知识不放,要引导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主动、自觉、健康地学习。其次,要让孩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包括了认识、身体、社会意识等多方面的成长。另外,还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准备生活。在生活中准备生活就是让孩子在家庭活动中体验现实生活,让他们学习并重组生活经验,为其以后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自己”,这是个太古老的命题,可以说是早已深入人心,但可悲之处在于,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巨大鸿沟多年来从未被真正填平。即便如此,还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儿童都顺着自己的方向,走上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上一篇:紫御华府开启中国豪宅元年 下一篇: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