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勾画多发现多感悟

时间:2022-08-20 02:55:40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一、师生课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批注。课堂是在预设和生成中发展的,课前批注就是一种预设,在预设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和学生一起对文本的批注进行心灵对话,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运筹帷幄,这样也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爱莲说》中有“菊,花之隐逸者也”一句,对“菊”的批注为“隐士”,《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教学中将两者联系起来,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对“菊”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就显得稳当多了。

其次是学生在课前的批注。学生在课前进行批注才能让“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文章变得“一览众山小”,才能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去“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将疑惑述诸笔端,再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以便探究,获得解答。就学生批注而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总览全篇,即要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为何而写、怎么写、从哪里批注、如何批注。第二步则要提纲挈领,理清文脉,即要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如阅读《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变”是如何变化的,有几次变化就需进行批注;《背影》中父亲几次穿越栏杆的描写也需进行批注,诸如此类。第三步则是细读文本,多角度批注。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为何要用“排”而不用“摸”,孔乙己此时心里怎么想,他为何要这么做等,对这些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批注。最后则是要在自我阅读中找出自我感悟的部分,即通过上述步骤后,再细读作品,从中生发出自我的体悟而进行批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何如此感人肺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何牵动游子之心?诸如此类都可进行个性化批注。

二、课中对比,在对比中探究

课前是准备,课中批注则是展示自学成果、张扬个性、共同探究总结的过程。在课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首先要确定目标,指明重点。课前阅读中的批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或者自我计划进行的,但这不一定和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出示课时目标,指明重难点,让学生和自己阅读中的批注进行对比。如《孔乙己》的教学中,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重点,但教师揭示了这一重点后,就要引导学生看自己的批注是否突破了这一重点,有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不足,然后再进行阅读、讨论,如此步步为营,方能奏效。

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适时点拨。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一开始学生并不一定会批注,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批注。教师可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如教学《雪》,第一部分批注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第二部分批注为“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对“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批注为“勾画出雪孤独不妥协的姿态,有动感,有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在示范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点拨,让学生“拨云见雾”,如对“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批注为“来之不易;大钱少;拘谨迂腐又那么善良朴实”。最后要引导学生之间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对比赏析,在展示和交流中求同存异。

三、课后批注反思,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课后反思是一个对比生成的过程。首先,对比是将自己的阅读批注和教师、同伴之间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不同点,再形成自己的体悟。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在自我阅读中批注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课后批注为“苦闷抑郁而激荡万千,脱苦闷而多信心”,虽然在意思上相当,但后一批注结合全文来对该句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其次,结合文本的内涵和自我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批注。阅读本身就是充满个性化的行为,如果说课前阅读是初步认知状态,那么课后反思就是升华。在这个升华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加入自己的个性成分。如有的学生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批注为“流浪的心声,漂泊的哀叹,几时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来方知这是一个从远方来这里读书的学生,也由此可见批注式阅读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多点勾画,多些发现,多些感悟,让批注式阅读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高三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 下一篇:“主体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