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云:“撮泰吉”面具下的坚守

时间:2022-08-20 01:40:50

罗高云:“撮泰吉”面具下的坚守

留在村里表演“撮泰吉”,意味着坚守,也意味着寂寞。罗高云(中)期盼着,“撮泰吉”能够展现出更大的价值,能够改变乡亲们的经济状况。

天刚蒙蒙亮,一个加拿大考察团来到威宁自治县板底乡。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为寻找神秘的“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剧形式,具有古朴粗犷的原始形态。戏剧家曹禺看过“撮泰吉”的表演后感慨,中国戏剧史应该重写,其源头就是“撮泰吉”。这项原本用于驱邪纳吉、祈求丰收的原始表演艺术,如今只在板底乡一带流传。

2006年,“撮泰吉”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世界各地的游客、专家学者慕名来到板底,想要看看这块“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这让板底乡板底村村委会主任、“撮泰吉”传承人罗高云有喜有愁,喜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走向了世界,愁的是村庄日渐空巢,“撮泰吉”由谁来坚守?

“变人戏”的魅力

太阳慢慢冒出山尖,32岁的罗高云身穿黑色的长衫、裹着黑布包头、带着白胡须面具、手握长长的牛角、拄着拐棍,带着寨里的人缓缓来到赛马场边的树林里,筹划着“撮泰吉”表演。

在彝语中,“撮”意指人,“泰”意指变化,“吉”意指游戏、玩耍,“撮泰吉”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以前那班人的年龄大了,演不动了。2006年我就接过‘撮泰吉’的表演和传承任务,一直扮演地位最神圣的山神老人‘惹戛阿布’。”罗高云说。

他指了指坐在草坪上休息的五个穿着蓝上衣黑裤子、用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带着面具的年轻人,说:“我们几个都跟着老人学了很久才出师,我们反复学、反复练习,才有资格在村里演出。我们演的是核心角色,其他的角色学起来相对容易一点。”

说话间,场地四周的灯笼亮起来了,演出在锣鼓声中开始。2000岁的“惹戛阿布”骑着天上的九角神兽,带领四个1000多岁的“撮泰”从“原始丛林”中走来,扫除以火星为象征的各种病虫灾害,驱邪纳吉,护佑村寨。

随后,十多个表演者展演了先民“阿布摩”、“阿达姆”等跋涉到本地,驯化耕牛、开垦土地、辛勤劳作、繁衍子孙的故事。演出中,对先民驯牛、犁地、撒种、薅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动作描述。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演出中,除“惹戛阿布”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则抽气冲击声带发出怪声答话,很像猿猴一类动物叫声。

看到原始形态的表演,加拿大考察团成员露出惊诧的表情,举起相机拍个不停,不时向翻译询问某个动作所蕴含的意义。

表演完“撮泰吉”,彝家姑娘们跳起了“铃铛舞”、“阿西里西”、“月琴舞”。舞毕,小伙姑娘们唱起美妙的歌谣,邀请远道而来的客人进屋品美食:大洋芋、坨坨肉、八卦鸡,又敬上一碗酒,唱敬酒歌。真有“把歌放在酒里唱,把酒放在歌里喝”的味道。

那边,客人们欢声笑语。这边,罗高云摘下面具,搁下拐棍,额上全是汗珠。

“村里能够表演‘撮泰吉’的人不多,我当传承人以来,已经不知道表演了多少次了。”他喘了口气,抬起袖口擦了一下汗水,“现在很多村民外出打工,表演人员固定不下来。希望能多有点人来表演‘撮泰吉’,只要有兴趣,我都愿意教他们学。”

难以再现的盛景

在板底村,表演“撮泰吉”的目的是驱邪、避灾,以前是正月初三到十五之间表演。罗高云并不清楚,祖辈们是从何时开始表演“撮泰吉”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表演过这种神圣的仪式。但是他知道,“这是祖先一辈辈传下来的宝贝”。

多年前,老一辈传承人文道华等表演“撮泰吉”时,罗高云的年纪还很小。那时候,“撮泰吉”表演是整个村子的大事,表演者会走进每家每户,把所有的“祸害”收进鸡蛋里,然后到村口的三叉路上点火焚毁,人们欢呼追随,家家户户都要参与。“那场面热闹得没法说!”

对比当年“撮泰吉”表演的盛况和现在的不景气,罗高云很失落:“我们村里很穷,年轻人留不住,只想去外面打工挣钱。年轻人走了,老人们上了年纪不能演,想找几个表演的人都找不到!”

自从当上板底村村委会主任后,罗高云想尽办法组织村民来传承和表演“撮泰吉”。有游客或者研究者来板底考察时,他会积极带领大家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也能让村民有些收益。可是,他也知道,这种“抓壮丁”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抓来”的人很多都是业余的,还有些很不情愿,认为参加表演耽误了自家的事情。特别是在农忙时期,留在村里的人本就不多,又都忙着出山种地,就算来了游客也没法召集大家表演。

更让他担心的是,年轻人远离家乡,对于“撮泰吉”的崇敬也许会慢慢淡去。无论别的人如何重视、如何宣传,“撮泰吉”还是要靠彝家儿女传承下去。

“在板底,大多数人都是彝族,说彝语,我的小孩在家里都说彝语。我担心其他小孩子跟着父母去外面打工,在外面生活的时间长了,有可能连彝语都不会说了。”――不懂“彝语”,如何记诵那些意味深长的台词?如何理解“撮泰吉”的意义?

罗高云深深地叹气。

为“撮泰吉”坚守到底

罗高云早已意识到,“撮泰吉”的传承,不能再用以前口耳相传的老方法。

村庄日渐空巢,留下来意味着坚守,也意味着孤独。罗高云不断地抽着烟。他说,跟他同龄的村民,留在村里已经不多,大部分都到大城市打工,几年也难得回来一次,自己家里的事情都忙不完,哪有心思学演“撮泰吉”?由于村里缺劳动力,留守在村里的人只能相互帮忙,每个人的担子都变重了。而作为村主任的罗高云,压力更大,整天忙里忙外,自己家的事情反而顾不上。

村里太穷了,自然留不住人,罗高云虽然为“撮泰吉”的未来担忧,却也对那些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表示理解。

传承“撮泰吉”,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吗?罗高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村庄的变迁中留住这份文化财富?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如何让民族文化产生经济效益?

“这就是破解传承窘境的关键!”罗高云眼睛一亮,他说:“我希望有关部门能用实际行动介入加以引导,据说政府想帮我们成立阿西里西艺术团,我很期待!”

早在1964年,彝族舞蹈“阿西里西”就从山旮旯里跳进了人民大会堂。可是仅仅一个“阿西里西”也不能撑起一个区域的旅游。罗高云注意到了这点,他说:“‘撮泰吉’的形式比较单一,氛围神圣,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演出。但是可以作为演出的一个部分,加上具有特色的民族歌舞,我们可以打造出民族风俗旅游品牌,把板底开发成为一个生态旅游乡。靠我们民间的自发力量是无法成立这个艺术团的,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固定的人来表演,表演的人也有了收入来源,大家在唱歌跳舞的过程中就能保护和传承‘撮泰吉’。”

板底乡有彝家美食、民族服饰、七月火把节、美丽的百草坪,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罗高云盼望着能有更好的途径解决青年男女的就业问题,只有收入有保障,生活水平提高了,意识转变了,人们才会“归巢”,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撮泰吉”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中保有一席之地。(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罗高云 记 者:威宁自治县有些中小学已经把“阿西里西”、“乌蒙欢歌”编排为大课间活动,“撮泰吉”可不可以进入学校,让学生也学会表演呢? 罗高云:这个不行,“阿西里西”、“乌蒙欢歌”是很欢快的舞蹈。而表演“撮泰吉”是非常神圣的,我们都是带着敬畏之心去表演的,它不是一种娱乐,它需要了解彝族的文化,要会说彝语,需要特定的场合和氛围。 记 者:对于你来说,“撮泰吉”意味着什么? 罗高云:“撮泰吉”是我们彝人的文化宝藏,是一种精神支柱。对我而言,身为传人,我有责任改变它目前的状况,把它传承下去,并把它发扬光大。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它发展旅游业,为我们增加收入,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

上一篇:摇动读书这棵大树 下一篇:贵阳交警:行走在“最美”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