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玉佩铭》实为古法行气养生术

时间:2022-08-20 12:47:15

《行气玉佩铭》实为古法行气养生术

《内经》说:“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恬无为,乃能行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内经》养生学的主旨强调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已成形,只不过“师氏藏之”而未能见之于《内经》,但却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之中。

《行气玉佩铭》的铭文言简意赅,寥寥四十五个字,把内练周天行气的具体方法和运行真气的全程感受,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郭沫若将此铭文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老在《奴隶制时代》中认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路径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气功》)杂志1980年创刊号第8页)。我们知道,郭老本来就是一个静坐养生爱好者,正是因为他有着长期静功修炼的实践体会,所以才能对《行气玉佩铭》的确切内涵得出精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解释。笔者认为《行气玉佩铭》内涵的行功方法,大体可界定为以下二个层面。

一、后天养先天――行气,深蓄伸下定

《内经》云:“真气者,经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通过行气锻炼,旨在蓄积、增强真气及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行气锻练的方法,从中丹田入手是最为稳妥有效的。按《行气玉佩铭》所述,练养伊始,意息结合,意守中丹田,通过呼吸运动,汲取天阳之气,温煦脾阳,以激发中焦的脏腑功能。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旺盛,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养分,即由“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内经》),以成后天之精,化生后天之气,使中丹田真气充沛,产生饱满、温热的感觉,为行气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随着呼吸运动的逐渐深长,真气的进一步饱满,温热感也就逐渐下沉,渐渐向下丹田延伸,去充养先天真气。下丹田,《难经》称其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是真气生发和蓄存之所,又对真气有蜇藏、固摄作用。这便是《行气玉佩铭》一开始说的“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的实质内涵。

二、后天返先天――无为,固萌长退天

继续意念集中于下丹田,也就是后世练养家所谓的“凝神入气穴”,神定于此而不外驰,则精不摇而固藏;精固则化气,先天元精化为先天真元之气,气海真气日充,下丹田自然产生温热,并渐渐萌生热气团;气团日益充实、增大,丹田内压也就日趋增加。《行气玉佩铭》中“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的描述,正是这一内练阶段的写照。随着内练时日的增多,功夫的增长,气团壮大到一定程度,自然沿任脉下行,过下鹊桥(有的或需配以吸、抵、摄、闭四字诀),冲开会阴穴,而后运行于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室泥丸。《行气玉佩铭》说是“长则退,退则天”。

凝神气穴,持之以恒,功夫日进,精化气,充养上丹田,气又化神,元神的力量得以不断加强。元神位于上丹田脑室泥丸,主宰一身之气,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抗衰延年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们若能遵循“逆行周天”这一内练规律,则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无生气,生生不息,自然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反之,纠缠于纷繁人事,健康堪虑,甚至可能死亡。“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正是《行气玉佩铭》内练至高级境界的描绘,也包含对期望健康长寿的人们提出的警示。

上一篇:太极拳推手与套路相辅相成 下一篇:梳头美容助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