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

时间:2022-08-20 11:27:55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

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年第1期中,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的杨玉栋老师在〈《桃花源记》“渔人”新解〉一文中认为,《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之所以要把主人公设置成“渔人”,是用“渔人”的谐音来表明他对这类“愚蠢的俗人”的嘲讽和鄙视。笔者有不同意见,就此提出,与杨老师商榷。暂且不论其他,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古诗词中历来对“渔父”也就是也就是“渔人”这一形象的运用和理解。

一、从中国古诗词中看“渔人”形象

相对较早的屈原《渔父》篇里的渔父,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而不是对立面出现的。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他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形象结合到一起。屈原借这篇词来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历代文人笔下也塑造了许许多多的“渔父”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是自信淡定的渔翁;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依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偻一轻钓,花满楼,酒满瓶,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

是洒脱率真的渔父;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杜牧《渔父》

是隐逸闲适的渔父;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是清心寡欲的渔父;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是随缘任远的渔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江村》

是苦中作乐的渔父;

絮飞飘白雪,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

――马致远《临江仙》

是看破红尘的渔父;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白居易《垂钓》

是狂放苦闷的渔父。

似乎一切著名的诗人都写过渔翁,像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笔下的渔翁、蓑翁扁舟之类数不胜数。纵观所有的渔父词,没有哪一个诗人认为“渔”即“愚”,在诗词中流露出嘲讽和鄙视意味。以画闻名天下的郑板桥也写: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做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打渔人反而成为他挣脱俗世纷争后的志向,可见“渔人”在中国古诗词中是一个极其美好的形象,几经风雨的历练,在浪潮中求生存寻生机,是无比睿智而勇敢的形象。

从教学文本中看“渔人”形象。杨玉栋老师在〈《桃花源记》“渔人”新解〉中列举了四点原因来论证其“渔人”即“愚人”的观点:①因为他入而又出,②因为他去而作记,③因为他言而无信,④因为他急而媚官。在我看来,这四点原因在论证时都值得商榷。

(1)他入而又出。杨玉栋老师认为“渔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下误入桃花源是“撞了大运”,而“渔人”却“停数日,辞去”,可见其“愚蠢透顶”。此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假设渔人也可能是想回去把更多的亲人接来桃花源同享太平盛世呢?假设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不忍心毫无音训地就抛下自己的妻儿老母呢?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都有可能。

(2)他去而作记。杨老师认为“桃花源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岂是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有此想法,就是愚蠢,有此做法,更是可笑。”这也是不合逻辑的:其一,杨老师的此观点,完全同中国古诗词中的“渔人”形象背道而驰。其二,从情感上考虑,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有追求的资格,相反有勇气追寻美好的人,也正因为他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其三,我们在文章中也看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难道这个被称为高尚士的刘子骥也是愚蠢可笑的小人吗?

(3)他急于媚官。“渔人”既出,诣太守,寻桃花源,并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他是为了谋官,相反找不到可能还会为自己惹来祸患。杨老师认为“渔人”不告诉家人而直接回报太守的原因有二:①他想显示自己经历的奇异,以期获得太守诸人的敬重;②是把这经历作为巴结太守、趋奉权贵的资本,以求名利双收。并说除此以外再想不出别的原因。笔者却认为正恰恰是“渔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他不甘于独享平安、富足的生活,他希望借太守之力,让自己的乡亲父老都远离战乱,远离贫穷。

总之,《桃花源记》所表现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此主题已普遍认可,那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事件中,作者何必要塑造一个“愚蠢狡猾、贪图富贵”的小人去发现桃花源这样一个美丽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呢?这于情于理不合。

二、将主人公设置成“渔人”的原因

笔者认为,陶渊明将主人公设置成“渔人”正是他匠心独用的表现。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要么洁身自好,这是陶渊名自身的写照。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他追求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桃花源记》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能给他带来这种生活的理想社会。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渔人”形象恰好可以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我们可以体会。他有一种高洁的品格,还有一份自信和淡定。

上一篇:该项目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