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十一五”经济结构演变特征探析

时间:2022-08-20 11:27:24

永州市“十一五”经济结构演变特征探析

[摘要]“十一五”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永州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所有制结构中非公经济呈现强劲活力;城乡结构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就业结构中非农就业的份额显著提高;需求结构表现为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关键字]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演变 经济结构特征

经济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总和。狭义的经济结构则专指产业结构,它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效率角度,研究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产业及其关联性。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本文主要从广义的经济结构的角度探讨“十一五”来永州市经济结构的变化特点。

经济结构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十一五”时期,永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快大湘南开发开放、先行先试和永州被我国商务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一化三基”、加强“两个转变”、建设“三个永州”、实施“四大战略”等战略部署,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运行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明显,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新进展;服务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五年来,永州经济结构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 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升级成效明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永州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全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0.6:26.2:43.2调整为2010年的24.7:36.3:38-8,一产比重下降5.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0.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国际上有关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基本趋向一致。特别是2008年来,我市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五百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占全市GDP比重2010年达到28.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4%,拉动全市GDP增长5.8个百分点。

从各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2010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7%、10%、35%、5%,与2005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渔业比重持平。养殖业(畜牧业与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逐步显现,成为拉动第一产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10年,养殖业对第一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6.8%,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2005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306.23万亩,2010年达到378.39万亩,年均增长4.7%,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8.8%,比2005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呈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推进、规模化发展的新格局。全市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82个,绿色食品标志64个,有机食品标志7个。

第二产业中工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和升级。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8家,比2005年435家新增24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3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6.1%,骨干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6.82亿元,同比增长28.2%;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76亿元,同比增长19.5%;重工业比重(56.7%)高于轻工业(43.3%)13.4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重工业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相应提高了5.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趋向协调。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比2005年增长3.32倍,年均增长17.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7.16%,比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84.1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全市有34家(2005年为29家)、产品产权数88个,完成产值66.3亿元,利税总额5.4亿元,产值和利税分别仅占整个规模工业的15.9%和11.5%,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2005年为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3个(2005年为零),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6.0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58.15亿元,年均增长9.9%。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完成客运周转量42.94亿人公里,仍高出2005年2.86亿人公里;完成货物周转量102.90亿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6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邮电通信业比重则由2005年的9.7%提高到2010年的17.7%;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等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旅游业正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行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2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6.3%,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二 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呈现强劲活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我市非公经济仍呈现较强的发展活力。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68.3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7.56%,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从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7.96亿元,占全市41.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9%;第二产业增加值156.87亿元,占全市72.2%,贡献率为62.4%,第三产业增加值143.53亿元,占全市55.6%,贡献率为55.5%。非公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占全市比重的不断提高,为促进我市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体,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城乡结构:二元结构得到逐步改善

近年来,永州通过制度创新、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承接沿海产业的转移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动传统农业的改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增进,在工农业两大部门与城乡两大区域之间出现了良好的互动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8.82‰比2005年的27.6%提高11.2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多,改善了农业要素配置结构,对二元结构转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02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11.1%、11.4%。2004年起推行的农村“八件实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578元,是2005年的1.57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9%,比2005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由2005年的零人增加到2010年的27.5万人。尽管如此,还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工农和城乡之间还远未得到均衡发展。

四 就业结构:非农就业份额显著提高

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市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产业看,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0年,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50.9%,较2005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7.6%和31.5%,分别上升了2.5和1.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从行业看,新兴行业就业机会增多。在农林牧渔业等传统行业部门就业人员比重下降的同时,以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迅速,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及各种服务业就业人员明显增加。2010年,我市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4.1%,较2000年上升2.7个百分点;生物制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社会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所有制看,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不断减少,个体和私营经济就业人员增加。2000年,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82.4%,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只占11.2‰到2010年,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比重降至45.6%,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上升到39.4%。

五 需求结构: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从支出法GDP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外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我市净出口比例较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我市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此消彼长。伴随着工业化特别是近些年永州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永州投资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呈现出投资率逐步上升,最终消费率相应下降的格局。我市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提高到2010年的49.5%,提高了10.5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1%,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消费率(最终消费/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0.9%下降到2010年的50.3%,下降了10.6个百分点。201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1%,拉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的增减变化关系说明,目前永州投资率不断上升,而消费率趋于下降,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偏低所造成的。

“十二五”时期是永州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在看到永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永州市产业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低、需求水平低及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将制约永州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省委和永州市委经济工作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进一步改善城乡结构,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是继续优化需求结构,培育并形成内需拉动模式;五是突出北五县区的凤凰园开发区和南六县的蓝宁道新加工贸易区建设,优化区域结构。以此实现永州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轻重工业均衡推进,投资消费协同拉动,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永州市“十二五”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编号:1011314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究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