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森林公园发展与管理模式

时间:2022-08-20 10:05:14

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森林公园发展与管理模式

摘要:指出了毕节地区森林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和毕节森林旅游发展优势,阐述了不同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下森林公园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森林公园发展方向与管理措施。为今后森林公园的管理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贵州毕节;森林公园;旅游;管理

1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具有可再生性、多样性、多功能性,承载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加快林业发展,促进绿色增长,发展绿色经济。可以说森林生态旅游是林业产业发展的直接抓手。森林公园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产业。

2毕节地区森林公园概况

1992年国内首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后,促进了全国森林公园的发展和推广。毕节地区森林公园大多是2000年前后在国有林场或集体林区上建立起来的,在国有林场建立起来的森林公园,林地权属国有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在集体林区上建立的森林公园,林地资源均属村级集体。全区森林公园发展到现在有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个,县级4个(表1)。

表1毕节森林公园统计

序号森林公园名称森林公园级别面积/km2位置批复文件批准时间1毕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AAA41.33七星关区《国家林业局关于准予设立毕节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林场许准[2005]963号2005年12月23日2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AAAAA125.8黔西县、大方县《林业部关于建立木兰围场等45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林造批字[1993]89号1993年5月8日3赫章夜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47.33赫章县《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建立大兴古桑等62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林场发[2004]217号2004年12月3日4大方油杉河省级森林公园省级47.473大方县贵州省林业厅文件《关于同意建立大方油杉河省级森林公园的批复》黔林营复[2004]61号2004年4月12日5金沙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省级66.53金沙县贵州省林业厅文件《关于同意建立金沙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的批复》黔林营复[2001]178号2001年6月22日6金沙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省级273.51金沙县贵州省林业厅文件《关于建立贵州金沙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的批复》黔林营复[2003]114号2003年6月4日7大方县大海坝县级森林公园县级10.67大方县毕节地区林业局《关于建立大海坝县级森林公园的批复》毕地林造经字[2003]01号2003年1月14日8织金县桂花县级森林公园县级1.32织金县毕节地区林业局《关于建立桂花县级森林公园的批复》毕地林造经字[2003]20号2003年9月27日9纳雍县小湖坝县级森林公园县级10.67纳雍县毕节地区林业局《关于建立纳雍县小湖坝县级森林公园的批复》毕地林造经字[2003]41号2003年12月19日10黔西县水西县级森林公园县级42.98黔西县毕节地区林业局《关于建立黔西水西森林公园的批复》毕地林造经字[2008]39号2008年3月28日

上述森林公园目前发展最好,资金投入最多、经营管理系统较完善的是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其次是七星关区毕节国家森林公园。

3全区森林公园发展及现状

3.1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于1993年5月建成,景区由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杜鹃花生长比较好的集体林区上建立的。2007年9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毕节市派出的正县级机构,辖4个民族乡、两个管理区56个村(居)委会、面积600km2、人口近11万人。百管委既管景区又管社会“双管齐下”,为百里杜鹃景区的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办”的发展策略,成立了专门的旅游公司,借助旅游公司与海内外旅行社机构紧密合作,将百里杜鹃向全国乃至世界广为推介。近年来,百里杜鹃旅游景区条件大为改观: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接待休闲设施逐年增加,建成一批星级宾馆和200多家农家乐、300余家乡村旅馆。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杜鹃花节,接待中外游客1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多亿元,核心景区农民人均旅游收入上万元。2013年10月,百里杜鹃申请成为为毕节地区内第一个5A级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据贵州旅游在线:“清明节期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区游客数量井喷,仅2014年4月5日至6日两天,游客人数已突破60余万人次”。

3.2七星关区毕节国家森林公园及其他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七星关区毕节国家森林公园及其他公园都是2000年后在原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成的,以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少,政府没纳入财政预算;二是森林公园既是资源的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既“忙”经营又“忙”管理,“两头忙”却两头都忙不好;三是管理人员无专业化水平。由栽树、护树、砍树转到经营森林旅游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公园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再加上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不能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四是市场竞争力差。森林公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以获取经济收益为唯一目的的企业,由于政府干预森林公园的经营活动,致使森林公园不能完全自主经营,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资源开发形不成规模,甚至开发出的许多精品、特色、参与性强的森林旅游产品也不能顺利地销售出去,正确的决策常常被修改或延迟执行,市场竞争力差;五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全区的森林公园主管部门为林业,行业管理部门为旅游业。但是,林业在旅游方面的投入很少,资金不能完全意义的用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级行政机构没设专门的森林公园管理组织。而旅游部门几呼就没有资金投入,只是单纯的行业管理。毕节国家森林公园2013年度接待游客31.5万人次,公园的一二级景点大多都没有打造,没有接待游客,不能游览观光。

就毕节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发展情况,当地政府在2012年借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之机,对森林公园投入了近4000万元的建设,是公园建成至今最大的一次投入。2014年七星关区政府意识到发展旅游业比发展工业要实际。最近以政府出资的方式成立了“林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建立七星关区森林旅游开发建设融资平台,形成融资、投资、建设以及运营管理有机统一、高效运作的现资管理机制,按照现代旅游业结合林业建设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统筹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的建设资金加强景区建设、运营和管理”。

4毕节旅游业发展优势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资源得天独厚,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世人瞩目。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省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西邻云南省昭通市、曲靖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为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辖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7县2区25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6853km2,2010年末总人口83389万人。平均海拔1600m,最高处位于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与威宁县交界的小韭菜坪,海拔29006m,为贵州屋脊。大部分地方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231h、气温1309℃、降雨量112904mm、无霜期266d,森林覆盖率431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毕节是花的世界,洞的王国,鸟的乐园,人间胜地。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之一“地球彩带、世界花园”之美誉的国家A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有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岩溶百科全书”――九洞天;高峡平潮、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贵州屋脊――赫章阿西里西山等等。毕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森林覆盖率极高的森林公园则是这些旅游景点的“基因库”、“维生素”、“后花园”,是天然的森林氧吧,避暑度假胜地。

5森林公园发展与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5.1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森林公园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把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为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按照《公司法》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参照百里杜鹃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把景区周边乡村统管起来,设立大景区管委会、委员会制度。对一些重量级的景区可以在干部配备上给予特别支持,享受产业园区待遇。

5.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激励

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作为公共投入打造包装景区。基础设施建成后能让景区自身吸引社会资金注入,进入多元化市场机制投融资体系措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地方政府还应在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富民增收、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等方面明确一整套推进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产业发展的措施。

5.3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林场职工和现有管理人员对这个行业还不适应,也没旅游业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举办旅游人才专题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学习、或引进国内知名品牌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外来人才的带动加速旅游人才的成长。

6结语

森林公园是推动林场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森林资源保护前提下发展森林旅游,不能搞粗放、低水平建设,要做到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有机融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做到一流资源、一流开发、一流服务。让森林公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2(3).

[2] 胡春姿,俞晖.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林业经济,2007(10).

[3] 王永安.森林生态旅游新趋势[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3).

上一篇:远安县林地保护利用初探 下一篇:基于景区旅游系统视角的旅游危机防控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