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辨析同音字之我见

时间:2022-08-20 10:01:32

同音字是汉字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运用中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识字量大,运用得多,出现同音字的情况非常频繁,由于理解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同音不同义的字,在习作和语文考试中,学生因同音字失分率很高。

其实,区分同音字,只要抓住关键,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不同意思加以运用,出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词语扩充辨析法

记住简单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对简单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复杂的词语,其简单词语中的字保持不变,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如指导区分“是”和“事”这两个同音字时,就可先用“是”组词“是非”,进而对其进行扩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与事情相关联的词都用“事”。

二、编讲同音字笑话辨析法

笑话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把难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话中去,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报”和“抱”时,我巧讲笑话:

某单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轮到一位女士了,服务生便说道:“小姐,报报。”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边人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话讲罢,板书“抱”和“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服务生是叫报菜名,并不是要抱人,这样既活跃了氛围,又让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

三、巧用偏旁区别意义辨析法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往往一组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这些形旁对于区别同音字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结合具体语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从而正确用字,降低出错的几率。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学用错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语用字。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语故事的来历,就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学生时常会写成“斤”字,此时,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学生很自然就明白该用哪个jin了。又如“一鼓作气”的“鼓”字,学生容易写成“股”就是因为对成语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气的意思是说,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有些汉字,用普通话说读音一样,又很难从字义上区别运用,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用法。这种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读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为方言区的“母语”,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巧用方言引导学生化解同音字难题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两个字在普通话里都读zuò,但在四川话里,“做”读zù,而“作”读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话说,学生就不会将“做工”和“工作”写错了。

多种多样辨析同音字的方法让枯燥单调的字词教学生动有趣,确有提高课堂效率之功效。

(作者单位 重庆市武隆县沧沟乡中心小学校)

上一篇:小学拼音教学基本途径探索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远离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