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观微探宏旨

时间:2022-08-20 07:00:09

摘 要:本文试从兼顾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细微处探析的视角,抓大观微,论述文本解读的两个重要维度,沿波探源地把握文本的宏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格式塔;整体性;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43-1

本文试图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理论来阐述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又以新批评理论为指导,借鉴“细读法”之石攻“阅读教学”之玉,阐明文本细读在阅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细部分析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和文本的全方位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宏观的“格式塔”整体性把握

1.以整体视野统观文章全局。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必须重视整体性原则,从解词释义到课文分析,都要考虑整体性质(即格式塔质)对部分的制约关系。以解词释义为例,任何一个词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都是从结构关系中表现的。孤立的“一”字无所谓准确不准确,若把“一”放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个句子中,“一”就准确,因为它显示出“早梅”的“早”。“敲”字本无多少情味,可放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敲”字不仅意义明确,而且还表现出诗人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的情景,显得很有礼貌。

以上这些词,如果做孤立解释,是没法弄清它们意义的,一旦把它们放进整体结构中,其意义就豁然开朗。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感受的整体性,指的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完整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做具体的理解和切分。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强调“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说明“整体感知”和“感受”的重要,也就是以整体视野统观文章全局,始终把课文看作一个整体网络,体现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以整体意识把握作品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整体的格式塔质是通过接受主体的视觉知觉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效应。格式塔(“完形”)是由视觉知觉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而不是客体本身。这种“完形”必须遵循临近因素原则、类似原则、完形趋向原则、闭合原则。从格式塔整体性理论看,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是由以上四条组合成完形的原则决定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有衰残的意味、暗淡的色彩、低沉的情调,所以这一类名词组合在一起,显得很协调,形成一个整体,表现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一统一的情调,历来脍炙人口。相反,元代作曲家白朴也有一首《天净沙》:“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其中几个主要的意象为“落日、残霞、老树、寒鸦”与“青山、绿水、红叶、黄花”情调色彩极为不和谐,前者萧条衰败,后者明丽清新,不符合“类似原则”,也不是对比反衬,所以松散凌乱,恰似“散金碎玉”、“断线之珠”,结构显得极为不协调,缺乏整体性。

3.以整体视角揣摩文本“眼睛”。

在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中,常有一个和作品整体性质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它被表现的状况,直接关系整体性质的表现是否充分,这个部分我们常称为“画龙点睛之笔”,陆机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常常也就是文本的精彩所在。鲁迅说要刻画人物形象关键在画眼睛,祥林嫂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她已是麻木垂死之人,“回眸一笑百媚生”,足见杨贵妃的双眸勾人魂魄,均是以“眼”传神,与画龙点睛异曲同工。一篇文章中、一首诗中也有点睛之笔,足可出彩。刘熙载说:“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搞字字推敲,句句剖析,只需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捕捉住文眼和诗眼,从整体出发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

二、微观的“细读法”字斟句酌

如果说格式塔的整体性是指从宏观把握文章的整体,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则是从微观入手走进文本,主张用“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双重情节分析法”等对文本进行精细入微的分析,获得对作品内在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把握。从对作品微妙而复杂的结构、语言材料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中,见出作品内在的统一性。

“细读”其实就是抓住文章的局部和关键点,对这些地方的“细读”,最能抓住要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提纲挈领”之效,通过对其品析,更能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又离不开整体。所以,只有从整体中抓局部,从局部中悟整体,这种抓“点”才是康庄大道。特级老师孙建军在他的《语文对话教学》中精辟地指出,教师应抓住“品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道、境、情、彩;抓住“扩点”(文本的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引导学生再创造;抓住疑点,引导学生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无疑处质疑;抓住“争点”,引发学生对文本揭示的矛盾冲突讨论、争论;抓住“联点”,引导学生在比较、联系中发现、解读、运用;抓住“评点”,引导学生跳出教材,通过自我建构,去评价作者、评价人物、评价情节、评价观点、评价语言等,变现式理解为评价性理解;抓住“融合点”,融入课外有关信息,拓展教学;抓住“积点”,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来积累、运用语言;抓住“盲点”,对教材不易发现的关键处,或不易觉察的认知错觉,或文字中的内涵,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维。此处的品点、扩点、疑点、争点、联点、评点、融合点、积点、盲点多是文章整体中点睛之笔,细细玩味揣摩,字斟句酌,必能加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细读法”还强调“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要关注语境,这和我们大体一致。在语境中学母语是必由之路,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学词法、句法、章法,要联系生活,要联系上下文。

上一篇:三维教育让他从此告别暴力 下一篇:浅谈学生作文如何进行景物渲染